山东001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778|回复: 15

北京小吃(一直更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20: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制作方法:
将羊肚洗净,分割成肚领、肚蘑菇、肚散丹、肚葫芦、肚板和食管
撕净肚面上的油和有草芽一面的皮;肚散丹、肚板、肚蘑菇、肚葫芦上的薄膜撕去,顺着肉纹切成条,再横切成小条

将香菜末连同葱花、芝麻酱、醋、酱油、辣椒油、豆腐乳和卤虾油一起放入碗内调匀

锅内半锅凉水用旺火烧沸,下入羊肚,用漏勺搅拌,肚散丹氽5秒钟,肚板永7秒钟,肚蘑菇、肚领、肚板约余8秒钟,食管约氽12秒钟,熟后捞入盘子,蘸着调料即可食用。

爆肚满:牛街输入胡同,6路、50路牛街站。
爆肚宛: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往东的白桥,地铁崇文门站
    106路电车磁器口站。


我个人觉得爆肚不是人人都吃的上来的,他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我觉得还是爆肚冯的比较正宗,大家去北京的时候可以去品尝一下,在大栅栏那里,前门附近,从北京站坐九路到前门下车,一打听就知道了!在同一个胡同里还有另一家很有名的小吃-小肠陈的卤煮火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卤煮火烧:据说卤煮二字的意思就是与多种香料同煮,火烧二字则说明了其主料。卤煮火烧是从宫廷的苏造肉演变而来,把处理好的猪小肠和猪肺投入用多种香料、调料配制的卤汤煮,快好时放入死面火烧、炸豆腐片,待到肠、肺烂熟,火烧煮透又不脱形的时候捞出,小肠切段,肺、火烧、炸豆腐切块,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据口味自行添加。


茶汤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茶汤李家有一间小房,里面放着一樽城里人难得一见的石磨。套上毛驴,碾子便吱吱哑哑地转起来,把糜子米磨成粉,然后再过箩筛细。这石磨和毛驴今天成了现代化都市里一道有趣的风景。据茶汤李第三代传人李连宝说,要想让茶汤味道纯正,非它不可。
  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
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

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茶汤李:阜成门内,42、13路汽车,102、103路电车阜城
    门站,地铁阜城门站。



清乾隆年间的诗人杨米人写过北京小吃的《都门竹枝词》内有“才吃茶汤又面茶”之句,可见面茶历史悠久。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匙,要将面茶一手擎碗,沿着碗边转着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 的艺术了。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原来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面茶用小米面和成稀糊,锅里烧水,放少量姜粉,水开后将小米面糊倒人开水锅内,再开锅时盛出,将麻仁50克炒成焦黄色,擀碎;盐150克烤干擀细,与麻仁拌在一起;将麻酱200克和油250克用筷子打搅均匀稍稀,面茶盛在碗内,用小漏勺淋上芝麻酱,撒上芝麻盐,麻酱与盐要撒在碗面,要均匀(讲究的是先盛一小勺面茶,便淋撒一层麻酱。芝麻盐,再盛一勺面茶,再淋撒一次麻酱、芝麻盐),转着喝的道理就在于每口面茶中都能品到麻酱和芝麻盐的香味。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午后售卖。前人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元宵怕在锅中煮,调侃诙言意也差。”前面说的是吃面茶的时间和调昧,后面是一句歇后语。煮小米面的浑汤内,如何煮得元宵,岂不成了浑汤煮圆蛋(元宵)。此为骂人之语的调侃,所以是“意也差” 了。


[ Last edited by 熊☆熊 on 2005-3-25 at 13:57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20: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字数过多,再来!

炒肝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铺面者首推前门外的会仙居。
  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肠子洗净,盘成若干捆,用绳扎好后,将肠从一处剪断,放在凉水锅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时,将肠捞入凉水中,洗去肠表皮的油,切成小段
猪肝洗净,切成菱形片,熟猪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热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黄酱、姜末、酱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状成熟蒜泥

将猪骨汤烧热,放入猪肠,将沸时,撇去浮油,

放入猪肝及酱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盐搅匀,汤沸后,立即用淀粉匀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搅匀即成

天兴居炒肝店:崇文区前门鲜鱼口街95号
    电话:67023240


豆汁

  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
  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制作方法:
将绿豆用凉水浸泡十几小时,加水磨成稀糊,在稀糊内加入浆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八倍于浆水的凉水过滤
把过滤出的粉浆倒入缸内,经一夜沉淀,最上一层灰绿色、质地较浓的即是生豆汁

撇去它上面一层的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沉淀

沙锅内放入凉水,用旺火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被煮涨得溢出锅外时,改用微火保温即可食用

豆汁:崇文门外磁器口十字路口东南角“锦馨豆汁店”,
   地铁崇文门站,106路电车磁器口站。

我比较喜欢喝,豆汁之所以陪辣咸菜,是因为豆汁一种食品里就集中了人生五味中的四味-酸,甜,辣,咸,就是没有苦味多好的食品啊!不过焦圈我没觉得那里好吃嘿嘿!



灌肠

  北京独特的风味小吃。明刘若愚《明宫史》中就有所记载。灌肠的色泽粉红,鲜润可口,咸辣酥香,别有风味
  清光绪福兴居的灌肠很有名气,人称普掌柜的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西太后所喜。
  各大庙会所卖灌肠是用淀粉加红曲所制。据说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小肠灌绿豆粉芡和红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肠心粉红。后来由于猪小肠与淀粉不相合,就用淀粉搓成肠子形,上锅蒸,但保持了灌肠的名称。再后也不用绿豆粉了,颜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制作方法:
将砂仁、莳萝子、丁香等药料一起研成末,蒜加精盐捣成泥,再对入凉开水,搅匀成盐水蒜汁
将面粉、姜、葱末、精盐一起与凉水搅匀后,加入糖桂花、药料粉、花椒粉、红曲水,搅成粉红色面糊。猪肥肠粗的一端用绳扎紧,另一端灌入面糊,灌至七成满时,将两端用绳扎在一起,即成灌肠

锅内放满凉水,锅底扣几个小盘,用旺火烧至九成沸时放入灌肠,改用微火竟至灌肠有弹性时,捞入凉水中浸泡

将铁铛放在炉火上,倒入熟猪油250克,将灌肠切成小片,分批放入铛内,将两面煎焦冒出小油泡时,盛入盘中,浇上盐水蒜汁即成

PS蒜汁别浇太多啊,要慢慢的尽量浇匀,如果你一旦变成沾着蒜汁吃了,也就咸了:H


焦圈
  北京风味小吃。本品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老北京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焦圈是种古老的食品。
  南来顺饭庄里曾有个“焦圈俊王”,他的技艺无人能及,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样,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北京护国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制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明矾、碱面、精盐一起砸碎,加入温水,用槌研搅出米粒大的泡沫花后,再倒入适量温水制成调料溶液
取出一成溶液留用,其它与面粉和成面团,从一成溶液中取一半洒在面团上揉匀,饧15分钟,再蘸上溶液揉按片刻饧15分钟,以后涂上花生油饧1小时

将饧好的面团制成六七分宽的小剂,取两小剂,油面对油面地横叠起来,在小剂中间横着按一道沟,再用小炸刀顺着沟切一道缝成面坯

将面坯放入用旺火烧至六成热的花生油中,把筷子插入缝中,将缝撑圆成圈,炸至两面呈深黄色时即成


姜酥排岔


  姜酥排岔又叫姜汁排岔,蜜排岔,是北京茶菜的一种。姜酥排岔色泽浅黄,光亮而不黏,精巧别致酥脆香甜,回味悠长。
  北京南来顺饭庄制作的姜酥排岔,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鲜姜末、明码粉与面粉一起倒入盆中,用少许花生油拌匀,再用凉水和成面团,按揉至光润时折叠成长方形面块,盖上湿布饧十多分钟
案板上撒些干淀粉,把面块放在上面压扁,用擀面杖卷上,擀成不到半分厚的长方形面皮,再将面皮经对折、擀面、折叠、切段、切面制成排岔形

锅内倒入饴糖和白糖,用旺火烧沸后,倒入糖桂花搅匀端下锅待用

置另一油锅于微火上,烧至五成热时,放入排岔,炸至浅黄色时捞出,沥干油浇上饴糖,晾凉后即成



三鲜烧麦

  烧麦是北京久负盛名的小吃之一。烧麦出现于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烧麦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区别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明代称烧麦为纱帽,清代称之为鬼蓬头。清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钝列满盘”的说法。
  以前烧卖的馅分四季而有所不同:
  春以青韭为主,夏以羊肉西葫芦为优,秋以蟹肉馅最为应时,冬季以三鲜为当令。三鲜烧麦皮薄剔透,色泽光洁入口香醇鲜美。北京经营烧卖的餐馆不少,以都一处最有名。而都一处的烧卖则以三鲜和蟹肉烧卖最为人喜爱

制作方法:
将猪肉洗净剁成末,水发海参搞好,切成丁
对虾去掉虾头、皮和沙线,洗净后切成丁,然后一起放入盆中,加上精盐、酱油、绍酒、黄酱、味精、姜末、芝麻油和凉水,拌匀成馅

将面粉加入开水拌成面团,揉好搓成圆条,揪成面剂,并刷上一层芝麻油,以防表皮发裂

取少许面粉蒸熟,晾凉后过箩,铺在案板上,将面剂放在上面,擀成圆形烧麦皮,包上馅,收口松点,露点馅,包好后入笼蒸熟即成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北京地安门小吃店制作的馓子麻花,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明矾、碱面、白糖、糖桂花和温水用木槌研化,随即倒入面粉和成面团,揉匀至面团光润不粘时,刷上一层花生油饧半小时
将面团搓成圆条,摘剂,搓成约二寸长的长条,蘸上水和芝麻仁,盖上湿布,再饧40分钟

取小条搓成约一尺二寸长、直径二分的细条,并从中间对折成两根,将合拢的两端捏在一起横放好,再取一小条做成同样的形状,随即将两条的两端分别捏在一起,抻成一尺二寸长,从中间斜着对折,使一端的左侧压在另一端的右侧上,再轻轻地捏在一起,即成馓子麻花坯子

用花生油将馓子麻花坯子炸至金黄色即成


PS最近济南兴起了一股台湾鲜奶麻花的热潮,我吃过了,感觉不象麻花了,很软,象面包,不过味道还行!
豌豆黄

  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宫里吃的时候通常装在精致的盒子里,还点缀以金糕。红黄相间。据说慈禧喜食。而沿街叫卖的通常加小枣,整块出售。吆喝“豌豆黄儿哎----大块的!”豌豆黄颜色浅黄,细腻凉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北京听鹂馆饭庄制作的豌豆黄,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豌豆磨成碎豆瓣,簸去皮,用水洗净
铝锅放在旺火上,倒入凉水烧沸,下入碱和碎豆瓣,烧沸后,用文火煮成稀糊状时,放入白糖,将锅端下,将豆瓣和汤舀在箩上,用竹板括擦制成小细丝豆泥

把豆泥倒入铝锅中,用旺火搅炒,以防糊锅,当捞起豆泥往下流得很慢并形成一堆,逐渐与锅内豆泥融合时,即可起锅

将炒好的豆泥倒入白铁模内摊平,用干净的白纸盖在上面,放在通风处晾五六个小时后,再放入冰箱内凝结后即成豌豆黄



我很爱吃嘿嘿,又软又甜,大家也尝尝啊!
褡裢火烧的历史和创始店 - 前门门框胡同瑞宾楼

坐落在繁华的北京前门外门框胡同的瑞宾楼,虽地处小胡同里,却名闻九城.这是因为它经营的褡裢火烧,是北京人非常喜欢的小吃食品.

据说在清光绪年间(公元1876年),有一对叫姚春宣的夫妇,在王府进摆了一个小食摊,专供褡裢火烧,生意十分红火。赚了一些钱后,他们又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了\"瑞明楼\",但传至第二代后就倒闭了。该店的两个伙计罗虎祥、郝家瑞在门框胡同开设了\"祥瑞饭店\",专门经营褡裢火烧。\"祥瑞\"二字是把两个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合在一起而来。1986年,祥瑞饭馆扩建成二层楼,改名\"瑞宾楼\",在一层专门供应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因形同旧时人们腰带上装钱的\"褡裢\"而得名。其风味独特,是主、副食合一的食品,价格相对低廉。褡裢火烧属油煎食品。煎熟后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褡裢火烧的制作方法是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团,擀平,包人用虾肉、海参、肥瘦猪肉和各种调料制成的馅(现在发展有荤素各种馅),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两面金黄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吃褡裢火烧讲究喝酸辣汤,鲜香酸辣,吃到嘴里余味无穷。

瑞宾楼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1997年褡裢火烧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


上面这些还只是一小部分我会尽快给大家更新补全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这是我发帖子第一次带图,不知道效果如何,请大家海涵!谢谢!(三次修改编辑后,希望能让大家满意!)

[ Last edited by 熊☆熊 on 2005-3-25 at 14:0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21: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21: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悠悠我心 at 2005-3-23 21:27
鼓励!

em44刚不好意思来!

[ Last edited by 悠悠我心 on 2005-3-23 at 21:4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21: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熊☆熊 at 2005-3-23 21:38

em44刚不好意思来!


多给大家介绍好东西啊!再给你加分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22: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悠悠我心 at 2005-3-23 21:46


多给大家介绍好东西啊!再给你加分鼓励!

没问题啊em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19: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更新!

凉粉(漏鱼、刮条)是北京小吃中时令食品。凉粉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有诗称赞:“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

制作做法:

    凉粉要用绿豆制的淀粉为原料。先将绿豆淀粉用水化开搅匀,锅内盛水烧开,待将要开时将化匀的绿豆淀粉倒入,边倒边搅,搅均匀后,盛入大瓷盘中晾凉,放入凉水浸泡,即成凉粉。吃时用刮挠(一种刨凉粉的工具)沿着凝结的凉粉刨出条,放入碗内,浇上好酱油、醋、蒜泥和胡萝卜丝、芝麻酱、辣椒油拌和,这种凉粉叫刮条。还有用刀切成小长条块的,也是浇上面的佐料食用。

    另有一种凉粉叫漏鱼,它用开水搅拌后和绿豆淀粉成糊状,倒入架在缸上漏盆中,缸内放半缸凉水,淀粉从漏盆的洞内漏出,像蛤蟆骨朵儿,一头圆一头尖。食用时用漏勺将凉粉捞出盛在碗里,浇上佐料即可。

    但因凉粉全是淀粉,不易消化,老北京流传这样一首歌谣:“粉有拨鱼与刮条,洁明历历水中漂。让君选择让君饱,只管酸辣不管消。”

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各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不过东西也有精粗之别。琉璃厂信远斋的酸梅汤与糖葫芦,特别考究,与其他各处或街头小贩所供应者大有不同。徐凌霄《旧都百话》关于酸梅汤有这样的记载:

  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有的黄底黑字,甚为工致,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热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品吕骨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梅汤为解渴之需。

  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小门面,临街是旧式玻璃门窗,拂拭得一尘不染,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铺内清洁简单,道地北平式的装修。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里面有一大白瓷罐,罐外周围全是碎冰,罐里是酸梅汤,所以名为冰镇,北平的冰是从十刹海或护城河挖取藏在窖内的,冰块里可以看见草皮木屑,泥沙秽物更不能免,是不能放在饮料里喝的。十刹海会贤堂的名件“冰碗”,莲蓬桃仁杏仁菱角藕都放在冰块上,食客不嫌其脏,真是不可思议。有人甚至把冰块放在酸梅汤里!信远斋的冰镇就高明多了。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凉沁脾胃。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战胜利还乡,我带孩子们到信远斋,我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

  信远斋也卖酸梅卤、酸梅糕。卤冲水可以制酸梅汤,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像站在那木桶旁边细啜那样有味。我自己在家也曾试做,在药铺买了乌梅,在干果铺买了大块冰糖,不惜工本,仍难如愿。信远斋掌柜姓萧,一团和气,我曾问他何以仿制不成,他回答得很妙:“请您过来喝,别自己费事了。”

  信远斋也卖蜜饯、冰粮子儿、糖葫芦。以糖葫芦为最出色。北平糖葫芦分三种。一种用麦芽糖,北平话是糖稀,可以做大串山里红的糖葫芦,可以长达五尺多,这种大糖葫芦,新年厂甸卖的最多。麦芽糖裹水杏儿(没长大的绿杏),很好吃,做糖葫芦就不见佳,尤其是山里红常是烂的或是带虫子屎。另一种用白糖和了粘上去,冷了之后白汪汪的一层霜,另有风味。正宗是冰糖葫芦,薄薄一层糖,透明雪亮。材料种类甚多,诸如海棠、山药、山药豆、杏干、葡萄、桔子、荸荠、核桃,但是以山里红为正宗。山里红,即山楂,北地盛产,味酸,裹糖则极可口。一般的糖葫芦皆用半尺来长的竹签,街头小贩所售,多染尘沙,而且品质粗劣。东安市场所售较为高级。但仍以信远斋所制为最精,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疵,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




[ Last edited by 熊☆熊 on 2005-3-24 at 20:13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4 1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啥了!你什么时候说说济南的!让我们也有吃的份儿!别老看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5 08: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好怀念啊。 俺也算半个北京人氏,这里面的大都吃过,但是数年前的往事了。 后来长大了,每次去北京都是匆匆忙忙N多事情,没有闲暇再去遍尝美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13: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ING````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爱窝窝\"在元代即已有之,名\"不落夹\"。因明代帝、后喜食,就成了明宫小吃,称\"御爱窝窝\"。后来传入民间,衍化为\"爱窝窝\",亦作\"艾窝窝\"。

    爱窝窝的制法为:将糯米洗净,加清水浸泡一夜,上笼屉蒸一个时辰,再加入开水,待米吸收水分后再蒸半个时辰。出锅后用木椎将米捣烂,冷却后揪成小剂,按成圆形小饼,包上用芝麻仁、核桃仁、青丝、山楂糕、冰糖、糖桂花等拌成的馅抟成元宵形状,滚上干蒸的熟大米粉(以防粘连)即成。每于新年庙会,集市或在街头,即有卖年糕的(所系回民)手推车,以碟出售,每碟5个。人们或蹲或站,围拢而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山东001在线 ( ICP11027147 )

GMT+8, 2024-11-27 11:34 , Processed in 0.05959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