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001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chang_jinan

全景画说花样曼玉:张曼玉画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王家卫的扬名之作《阿飞正传》中,张曼玉成功地把握住了因爱上无行浪子而莫名惆怅的少女心理,将角色的神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香港闷热的天空下,一位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用他惯用的手法去诱惑一名年轻的卖汽水女郎。他告诉她:“1960年4月16日下午3点前的一分钟,我们做了朋友,因为你,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分钟的。”对这位情场老手来说,这只不过是又一场过眼烟云,但对那女孩而言  
,却终生难忘。于是在她的肩头、她的步态、她的脸上处处流露出失恋的憔悴。这就是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作品《阿飞正传》中的一个情节。而扮演失恋女郎的就是张曼玉,其他参演的明星还有张国荣、刘嘉玲、刘德华、张学友、梁朝伟等当时香港最红的五大影星。影片故事既怀旧又富都市情感色彩,借六十年代的背景,展示九七回归过渡时期中香港人的心态。

  此片只有人物,并无完整故事。导演驾驭演员以深层人物心态演出,并借助于出色的美术设计和杜可风极具风格的摄影直接切入人物内心世界,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环境气氛及角色激情,还会有一种怪异的感觉。

  影片中有一段是张国荣与张曼玉的一问一答。

  张曼玉躺在张国荣的身边幽幽地问:“我们认识多久了?”

  沉默良久,张国荣说:“很久了,不记得了。”

  隔了一会,张曼玉说:“我表姐快要结婚了。”

  张国荣漫不经心地:“是吗?替我去恭喜她。”

  张曼玉(以询问、试探、启发的语气):“她说结婚以后会搬到家公家婆那边住。”

  张国荣(还是无心地):“那就是说?”

  张曼玉缓缓地说:“那就是说,我得找地方搬了。”

  隔了一会,张曼玉又说:“我想搬到这里和你一起住。”

  张国荣依旧抬头看天花板,面无表情:“好。”

  张曼玉(摊牌):“那我怎样跟我爸说呀?”

  张国荣(无心地):“说什么呀?”

  张曼玉:“我们的事呀。”

  张国荣(绝情地!):“我们的什么事?”

  张曼玉(摊底牌):“你会不会和我结婚?”

  张国荣(冷漠地):“不会!”

  张曼玉(极度伤心和失望但又极力掩饰住自己的失望):“我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当张曼玉在《阿飞正传》中遇到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张国荣,她强压住自己不哭,让伤痛留在心里,然后慢慢渗透在自己的表情中。

  这一招,她是跟王家卫学来的。

  在拍戏时,王家卫会花很多时间和演员交谈,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

  有一次,张曼玉告诉王家卫:“如果我被男朋友拒绝的话,以我的自尊心而言,我是绝对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去求他的。”

  几天后,剧组开始拍摄张曼玉恳求张国荣回到他身边的戏。

  张曼玉对王家卫说:“我做不到。”

  可王家卫只是回答说:“让我们开机看看吧!”

  于是,张曼玉就走过去对张国荣说:“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

  张国荣回答说:“我不是你想要的那种人。”

  张曼玉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但她不能哭。

  因为王家卫要求她无论做什么,就是不能哭!

  所以,张曼玉只能噙着泪。她没让自己的感情毫无控制地去向观众渲泄。

  阿飞张国荣以这一分钟的无赖和执着进入女店员张曼玉的梦境与情感中。这一分钟的呼吸、这一分钟的城市以它短暂易逝的记忆方式而使人眷恋和无法抗拒。

  张曼玉演绝了眷念张国荣的苏丽珍的憔悴和无奈。

  “我以前以为一分钟很快就会过去,其实是可以很长的。有一天有个人指着手表跟我说,他会因为那一分钟而永远记住我,那时候我觉得很动听……但现在我看着时钟,我就告诉自己,我要从这一分钟开始忘掉这个人。”这是张曼玉在影片中说的一段台词。与其说是台词,勿宁说是苏丽珍试图挣脱情感痛苦的心腑之言。

  王家卫拍摄时试图通过很多手段来表明那个时代背景,其中自然包括了音乐。电影一开始,张国荣与张曼玉在汽水店的搭讪之后响起了一段吉他,配合着热带丛林的画面推出片名,那段吉他悠然、懒散,带着热带的气息。这段音乐在片名出完之后慢慢淡出,那个小节没有完整地结束。作为延续和回应,张国荣说张曼玉一定会梦到他后,这段吉他很快又出现了一次。趴在桌上睡着了的张曼玉脸上浮出笑容。音乐让人相信,当时的张曼玉的确梦到了张国荣。

  1990年12月,《阿飞正传》在香港上映,尽管票房不理想,但该片却在1991年的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大获全胜,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五项大奖。

  王家卫从此很出名,王家卫肆意张扬的影片风格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自我表达的可能性,对同时期及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影响深远。

  而张曼玉也随着《阿飞正传》将苏丽珍留在真正爱电影的人的心中,至到十年后又再演了一个新的苏丽珍,以此使人物有了新的生命。

  《东邪西毒》是王家卫1994年执导的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在这部哲学史诗般的武侠片中,张曼玉总共只出现了三场,但她的表演却令人过目不忘、叹为观止。本来不停闪回、游走的镜头,在她用独白表露一个恩怨成空、与爱无缘的女子内心世界时,却运用了王家卫作品中难得一见的长镜头。而张曼玉也不负王家卫所望,在仅有的几场戏里将欧阳峰嫂子的美丽与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曼玉的形体非常具有表现力,她在片中一个红衣背影就非常使人倾倒。

《东邪西毒》里,梁家辉演的黄药师问张曼玉:“我一直以为你们会在一起,为什么不嫁给他?”

  张曼玉:“他没说过喜欢我。”

  梁家辉:“有些话不一定要说出来。”


  张曼玉:“我只希望他说一句话,他却不肯说,他太自信了。……在我和他哥哥结婚那天,他叫我跟他走,我没答应。为什么到失去的时候才去争取?既然是这样,我不会让他得到。”

  《东邪西毒》中的感情纠葛可谓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武侠所倡导的“侠”、“义”二字在这里踪影全无。影片是一出现代爱情的浮世绘,每个孤独的个体在冰冷的世界中沉浮,无所怨尤!

  张曼玉后来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悲,“我一直以为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美好的时候,最中意的人也不在我身边……如果能重新开始该多好。”她在那里发呆,然后痛哭,然后抑郁而死。

  《东邪西毒》参加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在意大利与张曼玉相识的法国导演阿萨亚斯对张曼玉惊为天人,决定为她量身订作剧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曼玉1989年在《人在纽约》中饰演的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她不温不火的表演令她在银幕上大放光彩,并为她夺得演艺生涯的第二个奖项——第2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人在纽约》(又名《三个女人的故事》)是由以专拍女性题材见长的关锦鹏执导的。编剧为邱戴安平,而主演除张曼玉外还有张艾嘉和斯琴高娃。


  如果说《人在纽约》是张曼玉主演的第一部情感细腻的女性电影的话,那么,在演艺事业上真正对张曼玉影响最大的是关锦鹏。

  1984年,关锦鹏就执导了处女作《女人心》,刻画了一群独身女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描绘了社会转型期白领女人对丈夫“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影片拍得很传统,虽然还没有形成他的个人风格,但公映后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当年香港票房最高的电影,并获得198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多项提名。如此辉煌的开始,奠定了关锦鹏日后的香港影坛“得奖专业户”的地位,几乎逢片必得奖,也使他从此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女性电影创作。在他精心构筑的影像世界里,观众往往可以看到不同面貌、不同个性的女性,角色塑造尤为细腻生动。

  1987年,他导演了《胭脂扣》。关锦鹏将这部悲情片拍得哀怨缠绵,营造了一个凄美、哀婉的画面气氛,把如花这一“鬼”的形象塑造得温情脉脉、楚楚动人,令人同情。而且,观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导演对于角色的认同。关锦鹏说过:如花有多痛,我就有多痛。

  关锦鹏的影片总是请当红的大牌明星出演,而他也总能挖掘出他们作为偶像背后的演员特质。《胭脂扣》就把红歌星梅艳芳送上了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

  《人在纽约》是关锦鹏电影生涯中最出色的电影之一,充分展示了他长于女性细腻情感铺陈的特点。比如在影片中,三个内心空虚的女人在纽约雪花纷飞的街头大喊大叫,发泄心中无根、无奈的迷惘情绪的那场戏,关锦鹏删去了戏剧性的场面,代之以极富情趣的生活片段,真实、细腻地体现了中国人身在异乡的复杂精神世界和人生感喟。

  在影片中,张曼玉以充满自信的快节奏,准确地演绎了那位自香港移民纽约、整天沉迷于追逐金钱及功利,逐渐迷失自我,同时也徘徊在同性与异性恋之间的香港女子李凤娇。

  这是一部没有很具体、很强烈的情节矛盾的电影,也无所谓人物的特定性。对张曼玉饰演的香港女子,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张曼玉自身的一部分。人物的泼辣、现实、热情,也许就是张曼玉本人在异域挣扎求生时曾经流露的特性。片中有一段情节:一个黑人在街头与张擦身而过,占了张的小便宜,张埋头匆匆走了一段路后,赫然醒悟,返身气势汹汹地追打黑人。张曼玉的这种泼辣爽利在以后拍摄的《新龙门客栈》中的金镶玉、《东方三侠》中的陈三身上体现得更为酣畅淋漓。

  这部影片是张曼玉和斯琴高娃、张艾嘉合作演出的。当时斯琴高娃是大陆的名演员,张艾嘉是台湾红影星。和她们同拍一部片,张曼玉起初感到既紧张又兴奋,觉得比起她们来,自己是“小”字辈,生怕把电影拍砸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片中她的表演自然生动,相当出色,因而受到金马奖评委的青睐,使她夺得当年度台湾金马影后的宝座。有趣的是:香港金像奖肯定她在明星魅力中展现的外放的一面,而台湾金马奖却鼓励她以内敛的方式演绎。

  作为1989年度台湾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人在纽约》在第26届金马奖还获得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原著音乐奖。此片还获邀出席超过10个国际影展。而张曼玉也因《不脱袜的人》和《人在纽约》分别拿走金像、金马两个影后宝座。在一片赞扬声中,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对《不脱袜的人》的得奖,有人归功于她的“型”好,一时风光罢了;《人在纽约》得奖,则又扯出有祖国大陆影人身份的斯琴高娃不能角逐,而让她占了“便宜”的冷语。不过张曼玉在以后的一连串作品中证明了自己绝非昙花一现,她的进步持续而飞快。

曾经有记者问张曼玉:在你主演的影片中,你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一部?

  张曼玉回答说:“应该是《阮玲玉》,因为那段时期我状态不好,但没想到在那么难的时候能拍出最好的效果,实在很不容易,而且阮玲玉这个角色的形象气质都挺适合我。”

  《阮玲玉》影片开拍前曾闹出“易角风波”——阮玲玉的扮演者由梅艳芳换成了张曼玉  
。舆论却一致认为张曼玉的气质与角色不符,但她很快就证明了导演的决定是正确的。柔弱冷静的气质、略带夸张的表演、偏慢的肢体语言以及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匆匆回眸间的绝望、气愤的眼神使她征服了所有评委。

  《阮玲玉》的成功不但使张曼玉的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使她成为首位柏林影展上的华人影后。凭着《阮玲玉》,张曼玉还获得台湾金马影展最佳女主角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在内的六个“最佳女主角”奖项,同时她是第一个获得国际大电影节中最佳女主角的亚裔女性。

  电影《阮玲玉》取材于中国默片时期杰出的女明星阮玲玉的生平,是部被影评界称为“超越时间感、超越空间障碍的戏中戏”影片。

  阮玲玉是不朽的艺术家。这部影片描写了阮玲玉的生活及她主演的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以及最后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

  最初决定拍《阮玲玉》,是关锦鹏的一时冲动。在《胭脂扣》拍摄完成后,香港艺术中心正上映三个中国电影女神的回顾节目,其中以放映阮玲玉演的电影最多。关锦鹏以前也看过一些阮玲玉主演的电影,但那一次,他将阮玲玉的电影全部都看了一遍。刚好那时候有一本阮玲玉的摄影集也辗转到了他手上,于是他就跟当时主演《胭脂扣》的梅艳芳说:我们一起来再拍一部有关阮玲玉的电影吧?

  向梅艳芳提过建议后,关锦鹏就把计划呈交给了公司。

  “公司答应了,我才害怕起来,不知该怎么拍这部电影。那时候邱刚健忙着拍《阿婴》,不可能给我写剧本。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阮玲玉、梅艳芳、阮玲玉、梅艳芳……我想光只有阮玲玉出现,就只是个30年代的传奇片,没有什么意义。我想到梅艳芳的个人传记色彩也很浓,她的遭遇跟阮玲玉有类似的地方,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阮玲玉,是现代的阮玲玉。而梅艳芳那时候又企图自杀,我去医院看过她,了解她受伤的程度,那些印象很深刻。我跟阿邱商量,可不可以把梅艳芳的现代戏加进去?他说这方法行得通,胜过整个戏都穿30年代的服装。”

  但那时邱刚健没时间写剧本,苦恼中,关锦鹏到台湾宣传《胭脂扣》时认识了影评人焦雄屏。

  “我给她说起阮玲玉,她说很有兴趣。特别是找资料阶段,我就与她一起搞,并且邀她写剧本。那时我忙于《人在纽约》,而《阮玲玉》的资料及剧本正在着手搞。我手上有了一大堆资料。我们到上海做调查时,我开始钻牛角尖,丢不开那些资料,于是就想放弃90年代的戏,想完全拍一个30年代的传记片。到后来再找阿邱去改焦雄屏的剧本,我才再走回90年代来。”阿关曾这样告诉记者。

  按关锦鹏的想法,《阮玲玉》最初是为梅艳芳量身定做的。

  “按照焦雄屏最初的剧本,整个戏其实是梅艳芳的戏而不是阮玲玉的戏,只不过是梅艳芳碰巧去演一个叫阮玲玉的演员而引发出许多她不知道的事。最初打算用梅艳芳时,我在剧本中真的放了许多梅艳芳亲自告诉我、或许也是我观察得来的有关她自己的事。由梅艳芳来演,90年代的戏会比现在多很多。影片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主要以访问和对谈的形式出现;我想我也不会以彩色与黑白交替拍摄,全片会以彩色表达,完全是讲梅艳芳的事。”

  阮玲玉富有戏剧性的婚恋和自杀事件曾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但关锦鹏感兴趣的并不是重塑阮玲玉的一生,他只是想通过电影这个媒介探讨一下电影的本质。他永远不相信电影可以百分之百地呈现真实。他认为电影只能还原一个真实,还原一个电影生活上的气味。所以,关锦鹏选择了将30年代与90年代两个时空交错的第二个剧本,并在90年代的演员和30年代的角色之间构成一种对照,对比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对人事与感情的看法,启迪人们对生命作出反思。

  但梅艳芳没有接演这部戏,而其他所有的一线女演员都盼望能被选上,张曼玉自然也希望担任此角。后来,经嘉禾公司决策阶层一再讨论研究后,她才幸运地被选上了。因此她一再表示这是一次机缘。一个原本不属于她的机会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得到了阮玲玉这个角色,张曼玉得先不计较外界许多批评她长得太现代、太洋派、一点都不像阮玲玉的流言。在影片拍摄期间,她写给别人的情书又被媒体曝光。这些不利因素非但没有打垮张曼玉,她反而深深体会到了阮玲玉遗言里“人言可畏”这句话的心境。

  对于自己演别人不演的角色﹐张曼玉也毫不介意﹐反而很用功地去设计影片中表达阮玲玉內心世界的动作和对白。

  “我不可能按原来写梅艳芳那样重写张曼玉的戏,而且她们两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关锦鹏后来说:“张曼玉的性格较为保留,不像梅艳芳那样直率。我不是说张曼玉圆滑,但基本上,她处事很有保留,所以我更要安排她有个抽身的机会,不要她受太多情绪的影响,只要她客观演出她的感受。而我相信若是梅艳芳去演,个人色彩会较浓。”
张曼玉在《阮玲玉》中的剧照.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证明她是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因为她把这个角色视为一大挑战,她做得很努力。最重要的是,她深深地沉醉于阮玲玉这一角色中。”关锦鹏说。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因为女主演的更换,也因为投资方对这部影片的重视,除了张曼玉演主角外,还有梁家辉、刘嘉玲、叶童等名演员加盟演配角。这一点曾经给张曼玉带来过心理上的压力。


  “《阮玲玉》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所以我特别珍惜它。”张曼玉说。“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整套戏出来的效果是那么以我为中心。由于阮玲玉这个角色原来定为梅艳芳,最初关锦鹏找我时,我觉得他不会信任我,让我挑这个大梁。当初打算由‘阿梅’担演时,公司并没有打算加大卡士,因为其他配角已不重要。后来决定加刘嘉玲和叶童等演员,这个安排给我很大的打击,但却更加坚定我要做好的决心。后来阿关(关锦鹏)向我解释说:加大卡士是考虑到商业和市场因素。嘉禾宁愿出些钱请有卡士的去演一些配角,务必令整套戏的包装扎实些。我承认可能由于自己敏感,喜欢胡思乱想,觉得人家不信任自己。”






按关锦鹏的想法,他本来是要张曼玉在戏中演一个叫张曼玉的女演员,但不一定是演张曼玉本人的故事,而是另外写出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感情,甚至后来她与梁家辉在戏外也有戏,使戏中阮玲玉与蔡楚生的戏也再有发展。但因担心观众很难跳得出张曼玉本人的框框,也会搞不清现实和过去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剪片时,关锦鹏重新做了剪接上的处理,使影片中演员演出的关于阮玲玉的部分多了一些,而张曼玉的部分少了一些,但二者穿插交织,同时还有类似于纪录片的对女演员的采访,这就使得这部影片在结构上很特别。而这  
种控制角色与被角色吞没的距离也正是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所要表现的主题。

  影片开始在上海拍摄时,张曼玉减肥,并远离红尘俗事,在上海足足苦干了三个月,一步步走进阮玲玉的精神世界。她那细腻、婉约、哀怨的神态就仿佛阮玲玉又活在人们眼前。

  拍摄阮玲玉自杀前“一夜舞会”的那场戏时,剧中人物情绪复杂、场景又大。张曼玉在这场关键戏中像是把阮玲玉的魂招了回来。在演写遗书的一段戏时,张曼玉隐隐约约感觉到了阮玲玉的叹息声,摄影师也仿佛看见阮玲玉在张曼玉身后出现!有很长一段时间,张曼玉魂游于“玲玉”与“曼玉”之间,真不知此身究竟何属!张曼玉的“蜕变”成功了,阮玲玉的形象活生生地再现于世。

  电影《阮玲玉》中有一段纪录片的内容:当张曼玉听完阮玲玉的演艺生涯是从花瓶转变为演技派女演员时,不禁脱口而出:“那不是跟我很相像吗?”

  到这时,阮玲玉的身世和处境已被张曼玉切身地领会到了。

  为了拍好这部戏,张曼玉与导演关锦鹏潜心进行了研究设计,不但复活了阮玲玉独特的表演风格,而且突出了新旧两代明星的不同之处,尤其是揣摩和体会到了阮玲玉遗书中“人言可畏”的心境。

  在影片中,张曼玉还精确地把握了自己和偶像之间的距离。当她在表演阮玲玉之死这一段戏时,镜头里的她大口地喘着气,却又在微笑。在先前的一组情节中,张曼玉再现了阮玲玉在电影《神女》(1934)中最著名的表演:影片的女主人公被迫为娼,她在嫖客面前用蔑视的神情吸着烟。张曼玉和关锦鹏在处理这一段戏时没有把它转变成原电影的一种翻版,而是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就像是开了一个玩笑:这只不过是对阮玲玉的一种模仿。“当观众们看到这里时,他们都笑了。”张曼玉说:“这里本来就隐含着一种幽默。我发现阮玲玉在那时变得很滑稽。我很喜欢她的形体语言,漂亮极了!”

  但也有观众对张曼玉演阮玲玉有不同的看法:“Maggie的表演总体非常出色,展示了阮玲玉具艺术才华的一面和她温和的女人味。但毕竟两人气质有天壤之别,有些是无法逾越的。阮玲玉给人触动最大的永远是她凄苦的眼神,也是她生活不安的写照。她出身贫寒,文化不高,在生活里尤其依赖男人,是一个新时代的旧女性。她不会像文化新女性王莹、蓝苹等那样走向社会并反叛社会,也不会像乖巧小资的胡蝶那样作摩登新女性。当流言袭来,面对周围男人的躲避和冷漠时,她就不知如何去抗争,但她又心比天高,不知苟且,只能玉碎了。让极现代独立的Maggie去演一个旧社会的依靠男人的‘弱女子’是不可能的事,这已经削弱了其感染力。”

  可笔者却不这么看:张曼玉是有其现代独立的一面,但同作为女演员,她与阮玲玉却有灵魂深处的共鸣。演员不可能只有真正是那个角色才可以演那个角色,演员可以透过自己的演技和内心状态再现角色。张曼玉之演阮玲玉,笔者认为是绝佳人选。

  拍摄《阮玲玉》,不能不提到导演关锦鹏采用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式。

  影片巧妙地透过戏中戏的手法,将30年代到90年代的女性历史串连起来。张曼玉所饰演的阮玲玉在梁家辉所饰演的导演蔡楚生的引导下,逼真地演出了艾霞死前激动控诉的一幕。影片中戏外戏的导演关锦鹏刻意要将这场戏中戏在蔡楚生喊“卡”之后继续拉到戏外戏的时空中,让梁家辉与张曼玉继续在记录片的部分表演下去。于是当阮玲玉在拍摄结束之后以被蒙头痛哭,而蔡楚生走向床边欲安慰她之时,影片由彩色转为黑白,象征时空的转换。张曼玉与梁家辉此时应已恢复片中演员的身份,而戏仍在继续。不久我们听见关锦鹏喊“卡”并走进银幕,告诉梁家辉他忘了掀开被单。此时所有的“戏”应已结,但是梁家辉并不起身,张曼玉也依旧哭泣。

  接下来的一个特写镜头里,我们只见一张盖在张曼玉身上的被单与里头传来的哭声。在影片中我们并不确实知道张曼玉哭的动机,电影并不像安克强的小说中对于张与阮玲玉相似的私生活处境有较多的着墨。但可以确定的是,透过“入戏”,张曼玉也进入了阮玲玉及其所扮演的女性世界并记录下她们的历史。被单下的哭声是张曼玉也是艾霞与阮玲玉。

  从《新女性》到《阮玲玉》,30年代的默片中用字幕打出来的阮玲玉等女性的抗议:“我要活!”“我要报复!”在张曼玉的口中发出的声音显然充满象征的含义。同时,继艾霞之后阮玲玉也在性别歧视社会的压力下自杀,她没有如她的女校长友人所期望地在妇女节到女校去演讲,把“所受的委屈都说出来,让年轻的女学生也可以借鉴”。这一段值得借鉴的女性历史60年后终于在《阮玲玉》中被呈现出来。

  关锦鹏对《阮玲玉》独特的处理方式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具有如临现场的真实效果,从而改变了传统电影真实性的观念。同时,影片造型极富现代感,突出光影运用,透现出浓厚的怀旧感和历史的沧桑感。

  从阮玲玉到张曼玉,从30年代到90年代,从中国到香港,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国家民族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于个人主体性与历史本质观念上格格不入的差异。关锦鹏在片中刻意去凸  
显张曼玉与阮玲玉的不同。虽然张曼玉承认阮玲玉在电影界崛起的历程与她自己很相似,但是她更强调日后若依然为人们所记得,必也是不同于阮玲玉的传奇;或是她说若有同样遭遇她决不会选择自杀。关锦鹏也不断让片中的演员们去评论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行为与命运。

  “《阮玲玉》最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它不断插入的对张曼玉等演员的访谈,并且以高反差的黑白片与彩色片呈现。影片以阮玲玉的生前的照片开始,以她的丧礼的照片结束。然而在这个叙事框架之内所呈现的与其说是阮玲玉的历史,不如说是‘张曼玉演阮玲玉’的历史。因为在那些历史的旧照片与阮玲玉所主演的黑白无声影片的对比下,以及字幕(例如在张曼玉所仿真的片段中会出现‘原拷贝失传’等文字)与排演的镜头对比之下,观众无法不时时刻刻与影片保持布莱希特式的距离。”

  影片所展示的阮玲玉的拍片过程也很有趣。在拍了张曼玉的表演之后再播放阮玲玉影片的相关镜头,让人能比较阮玲玉和张曼玉这两位演员的相同或不同之处。而在影片中张曼玉也确实展示了一个优秀演员的多方面才能。她不但饰演阮玲玉,而且也饰演阮玲玉饰演过的角色,也都演得十分出色。

  “对于创作者及观众来说,《阮玲玉》是学习‘认识’的一次经验。《阮玲玉》的感人之处并不是来自剧中情节,而是关锦鹏、张曼玉的心意。因为在《阮玲玉》中,人们开始学会了怎样去认识一个人。‘认识”大概就是《阮玲玉》这部影片的全部意义。因为无论是对创作的人来说,抑或是对观众来说,《阮玲玉》基本上是一个‘认识一个人’的过程。”

  “关锦鹏的处理手法很高超,在密密编织惆怅的同时,又流露出曲折而耐人回味的玄机。同样的角度,张曼玉站在墙下,背后或富丽斑斓的墙纸,或黯淡沉郁的黑影,悬着或鲜艳或肮脏的饰画,都夺不去她脸上淡而动人的哀伤。谁说只有《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才叫极美,早在8年前的《阮玲玉》中,她已经达到了美的极致。这美与哀愁的交织,便是叫我坠入的网,在坠入的一瞬,我清楚为其所粘附的原因,那是女性共同的弱点,那貌似独立背后软弱的孤独,我们总是错误地把消除孤独的希望寄托到男性身上,最终陨落的只是依旧孤独的自己。或者这又是一个性格造成的悲剧,一个举起酒杯高呼“女性从五千年的男性压迫下站起来的”的女子,也难逃那五千年世代流传的观念、深入骨髓的依赖心理、迷恋男性保护的情结。而演员与角色间幻假幻真的关系,现在与过去交错,虚构与真实间的因果互换,让我又回到了侯孝贤的《好男好女》中,但这次的震撼更强烈。当阮玲玉醉笑着,说蔡楚生竟不敢在自己戏后恸哭时掀开被单时,可会让你记起,原是梁家辉在表演时忘了掀开盖着张曼玉的被单。本是结果的变成了源头,导演不过想告诉我们,这只是他眼中的阮玲玉,他拍的张曼玉始终盖着被单恸哭,结果历史中的阮玲玉也就自始至终蒙面而泣。诚实的关锦鹏,在表达对一代明星深切同情之时,也不忘个体对历史所应负的责任,这一点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张曼玉在《阮玲玉》中的剧照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锦鹏曾这样问过张曼玉:“你希望半个世纪后还有人记得你吗?”张曼玉耸耸肩说:“我觉得半个世纪后有没有人记得我并不重要,但如果有人真的记得我,会是跟阮玲玉不同的。”

  《阮玲玉》问世后,海内外媒体对于张曼玉在影片中的表现普遍给予了高度赞扬。


  “1935年3月8日,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遗书后飘然而去。今晚看到卫视又在放关锦鹏的《阮玲玉》,张曼玉的演技实在让人叹服!张曼玉扮演的是自己的阮玲玉,也只有这位大导演才能揣度女人心到这个地步。末尾阮玲玉跳舞、微笑拥吻在场每一位男士,一场在欢乐中展现无尽悲凉的戏,看了叫人心酸。”

  “她呈现在银幕上的演技纯熟,一方面仔细地揣摩阮玲玉独特的表演方式,另一方面也技巧地突出前后两个时代女星的不同。若即若离之际, 充分反映她在表演上的游刃有余。”

  阮玲玉是30年代数一数二的大明星。她纤弱、敏感,典型的红颜薄命;而张曼玉则是潇洒浪漫、现代感十足的90年代的女性。要把她们两个联在一起可真不容易。但张曼玉成功地让阮玲玉复活在银幕上。

  “然而张曼玉不是阮玲玉,甚至她与阮玲玉也不貌似。人们之所以觉得她像阮玲玉,只因为张曼玉玩了一把‘神似’。这种神似的效果恐怕不仅是靠演技能演出来的。演技的背后是张曼玉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一个人用心去体会别人并把自己融进去时,她能不像么?”

  “阮玲玉那种难以描述的神秘、挥之不去的魅力在电影中隐隐地发散出来,而不是直接地被表述或是被抑制。与此同时,张曼玉的个人魅力在阮玲玉的神话影子下也并未消失,而是和阮玲玉同样闪亮起来。她的美丽和演技表现出一种纯净的光辉。特别是在最后一场戏中,阮玲玉和电影界的朋友们一起喝酒、跳舞。在那个不寻常的夜晚,因为已经有了死的决断,她的身体变得虚幻缥渺。张曼玉在《阿飞正传》中显现出来的内在张力在此放射出绝对的灿烂。”

  “《阮玲玉》可以说标志了张曼玉表演的最高成就。除了张曼玉的演技日臻完善之外,阮与张这两个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女子在经历上众多的相似也为张曼玉的成功大开了方便之门。据说导演关锦鹏之所以筹拍《阮玲玉》,其灵感来自于梅艳芳在影片《胭脂扣》中30年代女子的扮相,梅姐的最终婉拒才得以成全了张曼玉。只是阮玲玉的悲哀在于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比现代女子多了一份无力的感觉。若以梅艳芳一贯的冷冽傲艳去演绎,只怕会趋向于刚而易折的性格悲剧,而张曼玉则多了几分平和温婉。其实在外形上她与阮玲玉并不相仿,但两人都有一种柔弱中的倔强,从容淡定却又抗争无力。也许阮玲玉就该是这样一抹脉脉不得语的的柔黄被现实残酷的墨迹淹灭。是为悲哀。”

  “当初由她饰演阮玲玉时,也曾有人这样怀疑过,但看过影片的人却被她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那个悲惨的阮玲玉,那个忧郁的阮玲玉,那个绝望的阮玲玉,在张曼玉的表演中再现于人们的眼前。张曼玉演得太像了,她就是阮玲玉!”

  “张曼玉虽然称不上倾国倾城,但神情中传达的却是多少倾国倾城的美人缺少的东西。她柔媚的笑容和沉思的神情都让人有些琢磨不清,却传达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息,幽幽地向你袭来,难以抵挡。我们不苛求一个人天资的高低,但毫不否认,张曼玉是天生的演员。在她所有的角色中,最为悲凉的一个要数阮玲玉了。住在旗袍里的她,可以花两个小时去纹眉,拖沓中难掩无尽的幽怨。可以说,张曼玉是在用自己‘善变’的神情传达着一个如花美眷的内心世界。回首处天然洒脱,微笑时依然故我。”

  对于张曼玉在《阮玲玉》的演出,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认为她在某些地方的表演稍显夸张。对此,张曼玉说:

  “如果纯粹从得奖的角度来看,《阮玲玉》的确偿了我的一个心愿,至于满不满意,我可以说我已尽心尽力去演。很多人批评我在《阮玲玉》中的表现,虽然我会很不高兴,但我不责怪他们,因为我去看戏时也会批评人家的演技,我想我的责任是满足导演的要求,并非满足外面无数观众的要求。他们批评我演得太用力、太夸张,但他们不知道这种演法正是关锦鹏的意思。他要在戏里明显地表达一个叫张曼玉的演员去演一个叫阮玲玉的明星,然后当中再演阮演绎的角色,一共三重戏。关并非要我塑造一个自然、日常的阮玲玉,因此与一般传记体电影不同,我不能以自然手法去演,所以无可避免地夸张了一些。可能由于一般观众只怀着看阮玲玉传记式生平故事的心态去看电影,希望看到多些她生平戏剧性和传奇性的成分,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风格。对此我能理解。对我来说,拍《阮铃玉》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1991年,张曼玉凭《阮玲玉》夺得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成为港台影坛惟一连续三年获“金马”奖项的演员。评委们对张曼玉此次表演作了如下评语:“张曼玉演出《阮玲玉》,在外形上已超越,且突破本身障碍,足见其确实是努力用心的敬业演员。”

  1993年5月,张曼玉因主演《阮玲玉》一片而获得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同时,她在徐克和李惠民导演的影片《新龙门客栈》中饰演的风骚老板娘金镶玉,也获提名。同年10月,张曼玉摘取了最佳女主角桂冠。

1992年2月,张曼玉以《阮玲玉》在柏林电影节参加最佳女演员奖角逐。

  在张曼玉的竞争对手中,计有《海角惊魂》的谢茜嘉兰芝,《比斯》的安妮宾玲,《再世惊情》的爱玛汤逊等等,都是世界一级明星。可竞争的结果,张曼玉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评审中没有一个人反对她。首先来说,阮玲玉的角色十分完美,参赛影片中的女主角  
没有一个角色及得上她的细致动人,所以在角色塑造方面,已有先天性的讨好。”在那届电影节上担任评委的张艾嘉否认了外界关于张曼玉得奖是因为她帮忙的说法,并且娓娓道出《阮玲玉》获奖的因由,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作了剖析:

  “由于大会规定每部参赛影片只能得一个奖,评审按奖项逐一讨论,到女主角大奖之时,虽然好几位女主角都很出色,但由于该片已得了其他奖,再没有与张曼玉一较高低的机会了。即使她们都一起来竞逐,也一定赢不过张曼玉。”

  “另一方面,《阮玲玉》一片的焦点集中在女主角身上,无论衣饰、化妆、发型、摄影和美术设计的效果,都天衣无缝地把阮玲玉表达得非常有深度和有内涵,把30年代的摩登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各方面的人力协调,把张曼玉推上了更高层次。”

  得影后大奖的消息传来时,张曼玉正在吉隆坡拍成龙的《超级警察》。这消息由当时在柏林的关锦鹏报告给陈自强,陈自强即时致电吉隆坡,向张曼玉和成龙报喜。当时张曼玉正站在拍片现场的游泳池旁边跟工作人员在一起。一位制片走过去恭喜张曼玉,张曼玉还不敢相信!她三番四次向人查证,怕别人开她的玩笑。当她相信自己确实当上了世界级影后,她高兴得跳了起来,拥着成龙几乎要哭。

  高兴的当然不止张曼玉一人,对导演关锦鹏也是一种成就的印证,投资者成龙同样有荣光。所以,他们当晚就提前收工,回到酒店开祝捷派对,为张曼玉影后升级大开香槟。张曼玉自然免不了要感谢很多人。除了感谢苍天宠幸,还应该感谢各路英雄给予她扶持和勉励。有人问张曼玉会不会水涨船高,从此身价百倍,片酬暴涨。可她说:“片酬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演技磨炼,不负众望。”

  经过几年在影坛的磨炼,张曼玉不仅外表日渐亮丽成熟,思想也已经成熟,谈吐也愈见得体稳重。“明星只是一时,演员才会永远。”这是张曼玉的名言,也是她的追求。

  从此,她把磨炼演技放到了第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张曼玉在新武侠电影名作《新龙门客栈》中的表演竟然在不经意之间成为了经典。她扮演的泼辣、风骚的老板娘金镶玉,一颦一笑间都光华毕现。这种光华使林青霞、梁家辉这两位颇有表演功底的天皇巨星在她面前也不禁黯然失色。

  《新龙门客栈》是由张曼玉、林青霞、梁家辉、甄子丹联合主演、由李惠民导演、徐克监制的一部新型武侠电影。


  要说《新龙门客栈》,就必须先说说《龙门客栈》。

  香港武侠片经过几十年经营,已经不是为打而打了,里面沉淀了很多东西。《龙门客栈》原是一部旧作,是60年代大导演胡金铨的版本,在香港曾经轰动一时。而其时的女主角就是现在的汤臣老板,《霸王别姬》、《风月》的出品人徐枫。

  《龙门客栈》曾经获得过台湾第六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最佳编剧奖。影片中,上官灵凤、石隽、白鹰、徐枫的侠客形象都是发系白缎,一身素色穿着,浓眉大眼一脸浩然正气。

  《龙门客栈》标志着中国新武侠电影高潮的到来。20多年后,徐克再次重拍,除了重现当年的武侠经典风范外,《新龙门客栈》又有了不同的味道。

  影片开头的背景是一种炫目的蓝色,音乐是急促的管弦。邱莫言救孩子的一场动作戏可谓干净利落,简直可以用武侠小说里的“兔起鹄落”这四个字来形容。在龙门客栈的滂沱大雨中真有摧肝裂肺的感觉。张叔平的服装设计,动作指导是程小东,配上张曼玉的豪放、林青霞的飘逸、梁家辉的沉稳以及刘洵的老辣、任世官的彪悍……这些都汇成了一出绝妙的好戏。尤其张曼玉饰演的老板娘最为神采飞扬,泼辣豪放。全片众星云集,场面调动有致、气势非凡,实乃武侠片中少有的精致之作。徐克在影片中所表现的一切只存在于西域独特的黄色荒凉里,电影从始至终的黄色背景在空间上显得遥远、空旷,令人有一种大气、荡气回肠的感觉;在时间上黄色也有可以穿越任何年代的悠远感,是任何有关生命回忆的源泉。

  “徐克监制的这部《新龙门客栈》处处弥散着徐克风格,几乎代表了新武侠片的最高成就。”一位观众评价说:“当时看得我傻眼——原来武侠片可以这样好看!记得当年看《秦俑》也有同样的回肠荡气之感。和以前像格律诗一样模式化的旧派武侠剧相比,这简直像苏东坡的豪放词。而最后那一段沙漠中的打斗设计更是奇、快、美,可以列入香港武打片十大经典段落。”

  “1992年,徐克、程小东联合执导的《东方不败》和徐克监制、李惠民导演的《新龙门客栈》上映。这两部影片成为新派武侠片的开宗立派之作。前者风格诡异阴暗、后者场面苍凉雄奇,在场景调度和人物刻画上都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这两部影片的许多武打场景都已成为经典,如《东方不败》中令狐冲飞舞独孤九剑、《新龙门客栈》结尾处沙漠中的决斗。而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张曼玉饰演的老板娘也是性格鲜明、神采飞扬。至今这两部电影仍是电视台的保留节目。”

  《新龙门客栈》之所以成为经典,得益于张曼玉的出色演出和其故事情节的紧凑。

  在影片中,张曼玉饰的金镶玉应该是电影里最出彩的一个。她剽悍泼辣,无所不敢为。用周淮安的话说:“你就像这大漠一样无情无义!”

  张曼玉一把火烧了龙门客栈,那一句“离开这个无情无意的地方,找周淮安去!”恰恰说明她是懂情义的。

  “在《新龙门客栈》,张曼玉塑造的那个人物就是出新出奇出性格。我很少看到武侠戏中塑造人物有张曼玉那样的水准。张曼玉并不擅长演武打戏,可能连个跟斗也不会翻,但是一出手就是高手,演得那么好,我觉得比林青霞还要好。我受到很大启发。”黄建中曾这样评价说。

  “金镶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没有这个黑店老板娘,整部电影就拍不下去,更没有了生气和野味。”一位观众说。

  在《新龙门客栈》中,张曼玉演绎出的老板娘金镶玉的风骚、放荡,至今无人出其右。在人物的亦正亦邪间,张曼玉对表演尺度的准确掌握又为她的作品长廊再添了一部代表作。

新龙门客栈》拍摄后的第二年,张曼玉又主演了徐克的《青蛇》。

  拍《青蛇》是徐克多年的一个心愿。藉《白蛇传》这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徐克希望道出现代女性爱情的爱恨缠绵和有情有义。

  《白蛇传》是以白素贞为主角,但在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中,青蛇反客为主,由白素  
贞的丫环变成了不惜主动追求白素贞心仪男人许仙的另一种“小青”。到了徐克的电影中,青蛇更变本加厉:除了主动追求许仙外,她还混合了善妒、活泼、调皮、不甘寂寞、打抱不平、反叛、独立等个性。最后,白素贞杀了懦弱无能、出家避世的许仙后死了,小青只得带着白素贞的儿子上路。

  徐克表示,故事概念与李碧华原著分别不大,只是加强了戏剧性,突出了白蛇与青蛇在情义取舍上的矛盾冲突。他希望给《白蛇传》注入新元素,以表现现代女性对爱情、友情的看法。所以故事虽以南宋为背景,但情节以爱情发展下去,因而背景根本不重要。

  徐克虽然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要将之化为影像却困难重重。

  最初为《青蛇》找演员时,徐克定的是梅艳芳和巩俐。

  首先便是梅艳芳和巩俐因档期不合而双双辞演,不得已换上了张曼玉和王祖贤。徐克说:“巩俐、梅艳芳辞演,我要修改剧本,因为当初角色的性格是根据她们而设定的,现在换了人,不得不作修改。”

  其次是景。开始说要在武夷山拍摄,最后却全部在香港搭景完成。

  对此徐克解释说:“武夷山环境深邃幽渺,的确很配合影片气氛,但一方面演员难度期,不能集合拍一个多月,另一方面那里设备不足,很难搭需要的布景,再说有很多特技,还是在香港比较容易控制。”

  的确,在徐克的设计下,影片里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场面,如水漫金山、青蛇与法海在空中大战等。这些特技场面都得先用电脑构图再依据电脑设计的画面来拍摄。

  《青蛇》这个老掉牙的故事被徐克用现代元素搅和了一番,却别有一种风情。如梦似幻的媚情妖女、不甘寂寞的“第三者”、情义双重的铮铮侠女,加上他的强项——眼花缭乱的特技,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正如徐克自己所说:“电影导演如果有宗教般的狂热和小说家的想像力,电影就会产生一种魔力”。

  张曼玉所饰的青蛇一改传统故事中的配角身份,具有独立人格,对许、白情爱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参与其中。但影片完全不落三角关系窠臼,青蛇出于好奇,而许仙暴露其凉薄。张曼玉对角色的理解很准确。青蛇的最后妒忌也并非由于男人,而是由于白蛇再不理会她,有突然被抛弃的感觉。女人就是有这种微妙的感情,有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视点也是传统的白蛇故事中所没有的。

  徐克在《青蛇》中让张曼玉把蛇刻画得比以往更加妖艳邪媚。而张曼玉表演最大的妙处在于无固定死板的风格,几乎演什么人像什么人。她将青蛇的蛇性、人性、佛性演得活灵活现,象条具有致命诱惑力的美女蛇。

  通过《青蛇》,张曼玉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她日见纯熟的演技。
张曼玉在《青蛇》中的剧照.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994年到1996年,张曼玉失踪了整整一年零八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她把自己藏起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去享受生活。

  “我的生活根本就和一般人没什么分别,无非就是逛逛街、吃吃饭、看看书、有空看看电影,就这么简单。这一年多来,我去过美国、回英国探望过父母,更多时候我是在香港,  
只是没有人知道而已。其实我不想当明星,我不觉得拍电影就是明星,为什么从事这个行业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什么生活细节也可以拿来作新闻?”当很多人问起她这一年多的个人生活时,张曼玉说:“我只是休息!真的休息!拍戏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时间去反省过去。老实说,这段日子我想了很多事情,比如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大众。可以说,我用了一年零八个月时间作过渡期,由明星变回一个平凡人。”

  在做了长时间的休整之后,张曼玉复出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宋家皇朝》。

  电影《宋家皇朝》原名《宋氏三姐妹》,说的是20世纪初到新中国诞生期间宋家三姐妹不同的命运。在这激烈动荡的50年里,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转变:从清朝走向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历经军阀割据、日军侵华以及国内内战,遍地烽烟。在这半个世纪里,不论英雄美人、文人武夫、平民百姓或凡夫走卒都纷纷从旧枷锁中摆脱出来,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近而影响国家的去向。每一个人都仿佛有一个重大的、明确的目标。他们为这目标而生,也为它而死……

  这是《宋家皇朝》的历史背景。

  本片导演张婉婷是一位才华卓著的女导演。在男人称霸的导演圈子里,张婉婷以她极温柔的性格和极女人的名字与电影作品为大家所了解、所喜欢。从《秋天的童话》、《宋氏三姐妹》到《玻璃之城》,她的电影无一不洋溢着感性与温情。她始终用画面和声音传达着的是一种温柔的爱意。 

  “一个人的内心一定要有一种坚强的力量和信念,不然是绝不可以拍出下一部电影来的,你知道吗?拍电影是没有绝对的答案的,行或者不行根本不像做是非题那么界线分明。”她这样表达她对电影的认识。

  “在男人称霸的导演圈子里,她的人和她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浪漫与感性。可在电影的背后,在她的笑容里面也曾有着野马般的自由和持家女人的安适。”有人这样评价张婉婷。

  《宋家皇朝》是张婉婷执导的第四部作品,这种类型的传记片在香港并不多见。

  在影片剧本确定之后,首要的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演员来演。张婉婷导演在演员的挑选上寻求的是一种气质和演技。香港很少有人会去评判演员像不像真正的宋庆龄、宋美龄,最在意的是演员的演技如何;而内地观众可能习惯于电影里的演员外形像谁不像谁,对于演技等方面不是很看重。对此张婉婷说:“其实对于电影不能太苛求。毕竟是历史人物,每个人的了解和想象都不一样。作为观众要能接受演员的一份创造,就像是在听一个人给你讲故事。”

  选张曼玉来演宋庆龄,这是张婉婷一开始就有的想法。

  “因为她的气质和演技俱佳。”张婉婷说她对宋庆龄的角色有一种新的要求:“国母嘛,一定很庄重,但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宋家三姐妹在二三十年代是很进步的,她们的父亲宋查理在当时是有进步思想的,与孙中山志趣相投。他培养三姐妹要从小有一颗正义之心及民族的使命感,诗书礼教之外尤其对她们的心智人格格外栽培。在她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先后将她们送洋留学,所以三姐妹的思想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从服饰到言谈举止也很洋化。宋庆龄喜欢跳舞、运动、看电影,绝不失活泼好动的一面,这与张曼玉的背景很相似,而且Maggie具有一流的演技,她完全能够演绎好年龄跨度从20岁到80岁的角色。”

  回忆起张曼玉接演宋庆龄的过程,该片监制、编剧罗启锐先生说:“选张曼玉来演宋庆龄是我们最初就有的想法,但她始终没有明确回答演还是不演。张曼玉说她对宋庆龄的印象很不够,需要看些书。此后我们谈了很久。今年初,我请她一定要作决定,不然今年开拍不了,因为我想一开始拍些冬天的戏。直到1月底她才决定演,于是3月份我们开拍了。”

  而张曼玉本人对此次演宋庆龄也表现得信心十足。她说:“以前大陆有不少演员演过宋庆龄,我没有看到别人是怎么演的。但我觉得:说到底她也是个女人,宋庆龄经过很多的起落,也许40岁时会把很多事情看淡了,但她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的时候,她会很浪漫,也会有很多希望和理想。这是每一个普通女人都会经历的,我也是这样的。所以我演她会用比较轻松自然一点的方式,不会很严肃的。”

  尽管张曼玉说,她要在表演中放松地去做,但为了演好宋庆龄,她还是做了不少准备。她看了大量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不过张曼玉并不打算像拍历史片那样去表演,她说:“我们现在是在拍电影,不是在讲历史,不能全拍历史。既然我们是在拍一部剧情片,所以我也会像拍剧情片一样,不会因为这是真事而有什么不同。”

  对于张曼玉,赵文瑄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拍《宋家皇朝》时她演宋庆龄、我演孙中山。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光彩美得叫人不敢直视。记得有一次拍戏时,我拿一本杂志给大家看,里面有篇文章是琼·克劳馥和贝蒂·戴维丝互相较劲的报导:在一次由电影改编的舞台剧中,贝蒂的角色由琼替换。可贝蒂不以为然地表示:‘我真为琼感到高兴,她的确需要这份工作。’没想到张曼玉看后心直口快地说:‘哎呀!贝蒂好坏唷! 怎么这么刻薄!’张曼玉,她真的是正直女神的化身。”

1997年,《宋家皇朝》在国内公映,以《宋氏三姐妹》命名。可无论是评论和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而对于张曼玉演宋庆龄,应该说批评意见比肯定意见多:

  “因为张曼玉的锋利、出位和宋庆龄的端庄、内敛相差甚远,张曼玉在片中锋芒毕露,  
几乎把宋庆龄塑造成一个秋瑾式的女革命家。而且,也许是导演为使角色的性格更为鲜明和立体吧,张婉婷使用了太多有如格言般的对白,反而令整体调子趋向突兀,让观众感到刻意求工,也使得张曼玉的表演显得刻板而苍白。”

  “也许,以张曼玉的资历、修养和文化结构,她会对塑造一代‘国母’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她的强项在于表现一些邻家女孩的生活,而不是再现历史风云人物的风采。”

  “影片播出后,评论家们对张曼玉的演技不弹不赞,与其说是Maggie演技已经成就得无可挑剔,倒不如说是人们碍于‘影后’的名气,不忍心对她大加批评。平心而论,张曼玉演技上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张婉婷和编剧罗启锐造成的。”

  “说到演员,普遍受到好评的反而是‘友情客串’性质的姜文。短短的宋家三姐妹童年岁月的戏,却因为他而冒出生气来。演蒋介石的吴兴国将蒋氏霸气中的柔情和盘托出。邬君梅饰演宋美龄一角,性格上的转变与感情上的矛盾演得丝丝入扣,杨紫琼演的宋霭玲、赵文瑄演的孙中山、牛振华演的孔祥熙,都能洗掉过往演绎其他电影角色的影子,为《宋家王朝》静悄悄地带来一点惊喜。而张曼玉呢?她在《宋家皇朝》中的表演只能说是交了功课。可能大家惯性地对她有所期望,反而找不到什么凸显之处吧。”

  “未经历那个民族被压迫的年代,或者不理解那种极其博大的对于人民的爱,其实根本无法把握一位理想化了的国母形象。张曼玉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她的个人生活与该剧的剧情无法融合起来,也就不可能达到角色与人物合一的境界了。”

  无论对张曼玉的这些批评是否说得在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多数观众对张曼玉这一次的表演还不满意。而这也不能怪张曼玉,演员需要拿出勇气来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而努力尝试的结果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一次,张曼玉表演虽然无懈可击,却未能在这个角色上迸出新的火花。

  1997年,张曼玉却凭着宋庆龄一角再获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

  在过去两届金像奖颁奖会上,张曼玉夺得了影后称号,但因为种种原因,她都未能亲自上台领奖,对此她自己也觉得很可惜。这一次,最初大家也以为颁奖礼当日她不在香港,所以她的到场令在座所有人都十分惊喜。原来,这次她是和法籍丈夫从国外旅游返港,并将投入新戏《花样年华》的拍摄。

  这次获得影后桂冠后,有记者问她:“这次评奖,很多人都觉得《自梳》的刘嘉玲也很有机会。自从你获奖后,你是否觉得很难面对刘嘉玲?”

 张曼玉回答说:“嘉玲很大方,没有表示过不高兴,而我也很想她赶快拿个奖,让人知道她的演技也是很好的。有时获奖是要讲天时、地利、人和的。像今年戛纳,梁朝伟有奖,我就没有,我不会抱怨。因为评审的品味是一个问题,同届的对手亦是一个因素。我觉得那刹那的机缘已经安排好了。我没有获奖,不代表我演得比梁朝伟差,那是缘分。我自己都做过评审,我明白奖项是怎样争出来的。当你明白游戏规则时,就不会再抱怨了。”
张曼玉在《宋家皇朝》中的剧照,张曼玉扮演宋庆龄.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就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大街小巷总飘荡着邓丽君的歌声,歌声忧伤、温柔、浪漫,让人很容易想到永恒的爱情。陈可辛在《甜蜜蜜》中就糅和了这两点,加上张曼玉和黎明突破自我的表演,给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中国人以情感的净化。这部片子一弃过往香港电影人的华丽包装,走比较写实的路线,格调反而来得更自然清新。


  黎明、张曼玉首次联手主演,《甜蜜蜜》也成为张曼玉表演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陈可辛的这部影片恰到好处地抓住了97香港回归的主题,同时也抓住了香港千千万万颗大陆移民的心。委婉动人的故事、本色自然的表演得到了香港观众的认同,使之成为97香港影坛最为清新可人的一部作品。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香港从来不是终点,”陈可辛说。中国人几百年来跑来跑去,香港就是中国人跑来跑去的一个中途站。剧中邓丽君的形象、歌声不时出现,“流离”的象征意义也非常明显,这位红遍亚洲的歌星,在台湾出生,一路红到香港、大陆,后来在日本成为国际巨星,在台湾、香港都有家,在法国住过,最后却死于泰国旅游途中。

  《甜蜜蜜》的时间从1985年贯穿到1995年,是陈可辛眼中“香港最好的十年”。

  “一直就想拍个移民题材的故事来反映香港人‘无根的状态’”。他说,“电影描述了十年内香港发生的诸多大事,如1987年香港股票大跌、1995年邓丽君去世,观众看电影时会回想到那一天的感觉,和戏里人物产生一种共鸣。”

  也许陈可辛不喜欢那种充满不确定的恐怖与悲哀,于是他以邓丽君的歌作为线索“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他特别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结尾,告诉观众小军与李翘早就有缘。这种冥冥中的安排可能会使信命的中国人稍稍心安,活得更有理由,更踏实。

  在《甜蜜蜜》中,黎明饰演的黎小军与他本身从北京来香港的背景雷同。这可能是黎明放下包袱动容真挚力演的内在原因。久休复出的张曼玉洗尽铅华,演技醇熟流畅,不失柏林影后风范。特别是在最后美国偶遇的那场戏中,她的脸部足有半分钟毫无表情,就这么深深地望着对方,但十年的爱恨离合分明就在她略微颤抖的脸庞上轻轻掠过。最后她笑了,那么自然,眼中闪着泪光,她知道:一切都不用解释,一切会重新开始。没有语言,只有背景音乐《甜蜜蜜》的长吟;没有动作,只有四目悲欢交织的相缠,而这一切尽在不言中。

  提起自己接演《甜蜜蜜》的原因,张曼玉说:“其实我从来不挑电影的类型,也不一定要拍严肃或艺术性高的电影。这可能是大家对我的错觉。我考虑的只是剧本的好坏,而不是什么类型,或是否会参加影展拿奖这类问题。只要剧本好合理,疯狂大喜剧我也一样会接拍。剧本只要有得发挥,不要拍出来连自己也觉得尴尬其实已经可以了。还有就是,拍一部电影主要是拍得开心,制作过程中大家相处得愉快也是一些很好的经验与体验,所以对《甜蜜蜜》,若说有什么期望,也许是希望看到我演的这个角色有新鲜感。《甜蜜蜜》虽然用的是旧路数,但陈可辛的处理方法不同,回想起来自己从未演过这类角色,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

  对于《甜蜜蜜》中李翘这个角色,张曼玉有自己的理解:

  “她是一个上海来的女子,对香港有一定的憧憬。到了香港后,她一直希望向上爬,什么都尝试搏到尽。但她又不算是贪心那种人,只是她有很多幻想,大家可以说她很努力,其实她是有点无知,什么都‘死撑’。例如她不承认自己是内地到香港的人。金钱也许不是她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但金钱却是她心目中成功的标志。片中的她其实自知早已爱上小军,但就是不甘心老远从内地到香港还是找回一个没有钱的内地人,所以李翘自动疏远他,走自己的路。十年里得过也失过,但最终她承认了这份感情。我觉得李翘归根到底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是一个蠢人。但是我会让人看到她人性的甜蜜与温暖,让人看到生活不是丑恶的。”

  一个长达十年的故事要浓缩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导演必须在某些地方集中注意力。

  这对导演是一种挑战,张曼玉对此非常理解。

  “Peter(陈可辛)有他自己的梦想。从前他喜欢童话式的铺排,今天仍然有这点童心。不过他在电影技巧方面肯定成熟了,也树立了他自己的风格。不过在彼此的沟通上,我觉得现在的他比较合理。”张曼玉说。

  说起这次和“电影人”公司合作的感受,张曼玉说:“很简单就可形容,‘电影人’充满童真心态,一切都很轻松,他们有幽默感。他们是一个好的团队,感觉上很像个家,一个温暖的家。”

在《甜蜜蜜》中,香港亚洲小姐杨恭如饰演黎明的女朋友。说起和张曼玉的合作,杨恭如说:“和张曼玉合作的《甜蜜蜜》是我入行后拍的第一部电影。那时的我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丫头,第一次见到大明星不免紧张。可是张曼玉一点儿国际巨星的架子都没有,和我用上海话交流,告诉我如何在镜头前‘放松’。当我们一起用上海话唱‘甜蜜蜜’那首歌时,我觉好温馨……”


  而黎明对张曼玉也是赞不绝口:“张曼玉在此片里有很新颖的表现。这是我非常欣赏和佩服的。拍戏过程中大家交流很多,合作也很愉快。”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黎明曾用日记记录下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交往。

  “8月25日:与张曼玉晚餐。除了到达纽约的第二天我要为国语碟拍封面之外,其余每天早上多数6点半就有通告,一直拍戏,拍到导演喊收工为止。纽约的戏份大都集中在Maggie身上,好多时候晚上7点半我就可以收工。《甜蜜蜜》到纽约拍的全是街景。Maggie与我经常以情侣姿态在街头依偎。今天晚上,刚好Maggie不用拍戏,陈善之说有好介绍,便邀请了Maggie和她的保姆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其实这晚吃的不是什么特别茶式,点的都是些一般的美国菜和意大利菜,但这顿饭张曼玉天南地北说个不停,跟拍戏时的闲谈相比,这次与Maggie的认识更深了。当然,我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将我俩的谈话内容全都告诉大家,但有一点必须承认,Maggie确实很有内涵,她看过很多舞台剧,单是谈论《歌声魅影》就足以令我汗颜,因为我还没有机会欣赏。”

  “8月26日:漫游百老汇。今晚早收工,有机会到纽约百老汇逛逛,还能赶得及看夜晚10点场的《石破天惊》。比起早前在香港看的《天煞》,我还是喜欢《天煞》多一些,特技精彩又能刻画人性,很能触动我心。说起电影,我自己也贪玩用摄录机拍下Maggie几个镜头,像杜可风那样,一个镜头从远距离推到Maggie面前。本来认为她不会理我,谁知她竟然做了鬼脸回应……”

  自从演完《甜蜜蜜》后,黎明除了宣布“今后不再领奖”外,细心的人还发现他最近身边的朋友忽然多了起来,且不断与王菲、刘嘉玲约会、吃饭……

  以往黎明常被人指责为虚伪、说话假、性格冲,没有圈中人愿意接近他。现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黎明笑着说:他的转变主要是受张曼玉、陈可辛及经纪人陈善之的影响。

  张曼玉有一次就很直率地对黎明说:“你是不是没有朋友哇?好多人在我面前讲你的坏话,说你好让人讨厌,为什么你不与人多沟通?”

  自此之后,黎明决定改变自己。

  “以前我真的不善于表达自己。”黎明说:“是张曼玉教会了我。现在我解放了自己,做人很开心。”

  因为一部《甜蜜蜜》,黎明与张曼玉结缘,尔后两人便成为朋友。后来又合作拍了一部新的电影《一见钟情》。《甜蜜蜜》上映一个月,票房一直居冠,整体票房逼近2000万港币。这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属难得。张曼玉在《甜蜜蜜》中的表现也获得很多人一致的好评:

  “张曼玉在影片中饰演精明的李翘,她的表演舒展灵活,挥洒自如,无论是情感的渲泻还是人物个性的刻画,都十分细腻到位。黎明在片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很好地塑造了一个憨直木讷又十分执着的青年形象。但在张曼玉的光彩下,黎明的表演稍显平淡。”

  “《甜蜜蜜》光是看张曼玉便足以值票价了。比如在影片的结尾,张曼玉在商场的橱窗边驻足回眸,那一眼,那一笑,从黯然到沉寂到心如止水到放弃最后的挣扎再到惊喜,飞越了世事沧桑,一切尽在那眼波里,笑靥中,一动是一种风情,千动便是千种风情。”

  “那个势利却又不失善良的广州姑娘被张曼玉演绎得如此的自然和逼真。她扮演充满浓重市井味道的小人物的功夫可数上乘,是让人看到笑里有泪的表演。”

  “张曼玉因为是在香港出生,英国长大,香港成名,而且又刚刚经历了一场感情挫折,因而容易契合并且很流畅地表现出李翘那种循环心态。她演的其实还是她自己。 人戏不分是疯魔,一如《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那么,张曼玉会走向这个劫数吗?”

  “《甜蜜蜜》中,曾经沧海的张曼玉面对曾志伟突如其来的死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她动人的明眸中莹莹地闪烁着一种难以琢磨的忧伤,似哭似笑的神情洞彻了世间一切翻云覆雨的往事。在接下来的大恸中,她把所有的悲哀倾泻在一个她爱过的男人身上。”

  “《甜蜜蜜》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张曼玉的表演天赋。两个从大陆来的打工人经历了偶遇、交往、分离、重逢的幸福与痛苦。张曼玉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准确把握和到位演出,是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张曼玉从一个花瓶演员经过长时间的磨炼,终于修成正果,成为香港影坛的天后级人物。她猫一样的灵性和气质在该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我们对于《甜蜜蜜》的评价还不全面,这部戏中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特别深刻,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会,去感受。”
生活中的张曼玉.jpg
张曼玉在北影片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甜蜜蜜》不仅再次成就了张曼玉,使她获得多个影后奖座,该片的其他主创也有不小的收获,夺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配乐、最佳电影原创歌曲在内的10项大奖。该片还荣获第3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摄影和最佳造型设计奖。此外影片获第42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剧本奖。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评选该片为97年度十大佳片之一。本片还曾获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香港电  
影评论学会最佳电影奖。此片还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被观众选为最佳电影。

  有媒体评论说:“张曼玉至此已获得四座金像奖,另外她在金马奖得到三座最佳女主角奖、一座最佳女配角奖,这足以傲视群雄。依照张曼玉目前的年龄以及她不断精进的演技来看,这个纪录不但有继续发展的可能,甚至可望形成日后港台演员难以越过的巅峰!”






 张曼玉的事业到这时已进入华人影坛无人可超越的境界。电影《一见钟情》是张曼玉和黎明继《甜蜜蜜》之后的银幕情缘再续。

  对于挑戏一向严格的张曼玉来说,由于近年减产演出,所以她接戏非得剧本、角色满意,否则不接。而当该片出品人王晶把《一见钟情》剧本交给张曼玉时,张曼玉对影片中许多全新尝试兴趣十足,包括女主人公有一个十岁大的小孩,她也觉得很有趣,因为她是头一次  
在银幕上当这么大小孩的妈妈。

  “其实我一直都很想拍刘伟强导演的戏。我认识他缘于《旺角卡门》,当时他是摄影师。而女的士司机这个角色我又觉得自己可以试着演,就是这么简单。再加上王家卫那时又停拍两个月,他也不反对我拍外面的戏,于是就拍了。计划来得突然,又拍得很快,拍完又再投入王家卫这边。很平常,不是有什么计划的。”说到接演《一见钟情》的原因,张曼玉这样解释说。而她所提到的那时所拍的王家卫电影,就是那部《花样年华》。

  1999年3月,黎明和张曼玉终于在三藩市重聚! 由于张曼玉要完成在泰国《花样年华》的拍摄,所以12号晚才到达三藩市,沒有参与开镜拜神仪式 。3月13日,影片拍摄工作全面开始。虽然张曼玉在泰国因连日赶戏而病倒,但她只休息了两天便马上开工。

  因张曼玉要在片中饰演一位计程车司机,在香港习惯了开左边车道的她为了适应右边车道,到了旧金山后还特地上了两天驾训课程。头一天上道,张曼玉因一度不习惯,还与警察发生一些有趣的“纠纷”。而她的法国老公阿萨亚斯也从法国飞往美国陪她拍戏。

  黎明也是同样投入,为此戏不惜离港一个月全程在旧金山拍摄。在拍摄现场,即使没有自己的戏分,他也会看对手Maggie排戏。有时还会很调皮地从窗口伸出头和Maggie开玩笑。黎天王心情好时,他会在空闲时亲自拿起摄像机当起摄影师和主持,将现场环境和一些有趣的事情拍摄下来,兼而访问导演刘伟强和张曼玉在工作上是否顺利等等,可谓忙里偷闲,将轻松的心情带给大家。

  剧组在旧金山拍戏时,虽然拍摄地点并非华人集居地,但只要有华人路过,发现张曼玉和黎明出现,便会驻足一旁观赏拍摄。还不时有当地警察现场维持秩序。其中有十天在当地有同性恋街之称的圣地取景时,更吸引了不少同性恋者围观看热闹。但黎明和张曼玉仍处变不惊地当街谈情。你看你的,我演我的,二人旁若无人地进入两人的电影世界。尤其那一场张曼玉与黎明在街上的对手戏,影后加天王的魅力果然惊人,引来许多围观的民众,其声势简直比工作人员还浩大。由于人多得影响拍戏情绪,弄得张曼玉与黎明只好假装镇定表情,请导演尽量不要NG。

  黎明与张曼玉在片中饰演一对情侣,后因性格不合而分手。身为网上总统的他在网上透露了自己做了些对不起张曼玉的事,令她生气,想让她回心转意,自己为此感到很烦恼。没想到将近200个网友立即自动聚集一起,人人手上拿着鲜花,在三藩市街头追着曼玉,一起代黎明向张曼玉道歉。场面非常温馨感人。

  为了拍摄这场黎明发动数百人在街头追求张曼玉的戏,剧组将整条街封了足足11小时。在外国拍戏最特别的地方是要有足够的车位提供给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因为当天有200个临时演员,车位最低限度也要有200个,所以在此之前,剧组还跟警方协商车位的安排事宜。

  影片中有一场街头激战的戏是黎明遭到葛民辉的追捕,张曼玉见到爱人身陷险境,便从计程车里扑出来,使出她的独门秘密武器“长柄平底锅”,独力大战多名以葛民辉为首的大汉。几经搏斗奔走之后,她终于从虎口中将黎明救出。眼见爱侣舍身相救,黎明对张曼玉的爱意也一发不可收拾,两人深情凝望,劫后余生。深恐痛失对方的后怕之感使得二人突然扑向前狂吻对方,还在车厢中翻来覆去,出演了一场令人喘不过气的激烈热吻。在一旁被二人的激情震得目瞪口呆的导演刘伟强事后高兴地说,幸好他刚刚换上四百尺足本新胶卷,所以此幕长情热吻戏能够全部保留下来。

  自从《甜蜜蜜》之后,张曼玉和黎明已相隔四年没合作。这次两人再度携手都非常开心,在拍摄过程中也时常对角色进行探讨,两人都务求做到最好。而此次影片的制作也可谓不惜工本,耗资两千万港币,全程在美国三藩市实景拍摄,有许多美国工作人员加入。国际化的班底使制作过程更加流畅有序,演员的心情也更加愉快,演出分外投入。

  但因为多年的拍戏感受,加上有跟好导演合作的经验,张曼玉对于《一见钟情》的要求会比其他人更高一些。在谈到《一见钟情》的拍摄情况时,张曼玉毫不掩饰对导演的不满:“《一见钟情》本来的剧本和想法是好的,但是时间太赶了。有不满意的镜头我要求重新拍,但导演总说可以了,所以我很失望。”

  尽管张曼玉本人对《一见钟情》颇有遗憾之处,但张曼玉还是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很多影迷。

  “看了在美国旧金山全景拍摄的新片《一见钟情》,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故事比《甜蜜蜜》要更具有时代感。不可否认,张曼玉老了,笑容绽放时眼角的皱纹不会说谎。但是,这只增加了她特别的沧桑感,对生活的历炼感,一颦一笑间都充满韵味,谁又能说这样的张曼玉是不迷人的呢?”
张曼玉在2004年戛纳电影节上,她凭影片《清洁》中自然本色的表演获最佳女演员奖.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浪漫的三藩市,一个35岁以开计程车为业的独身母亲,难得的爱情与牵挂,丝丝入扣的细腻表演……从片子一开始到结束,我就始终没有离开过张曼玉的每一个动作、眼神、笑容、叹息……真的佩服她在荧幕上如鱼得水的生活化表演。一顶棒球帽、束起的蓬发、墨镜、镂空皮手套、工装裤配白T 恤,潇洒豪放粗线条的计程车女司机,和着三藩市的城市节拍,穿梭于大街小巷……当夜暮降临,放下头发,红色唇膏配红裙,她又作回自己,是都市夜里的追寻者,渴望着真爱……就是这样,张曼玉用近乎不修饰的表演征服了我,令我甘  
心情愿地把整部片子看完,还意犹未尽。她是那样的自然,演技纯熟得已经回归到最质朴的地步,唤起了人们心中深深的共鸣。”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构思其实不如《甜蜜蜜》精巧。而且我也不太懂为什么黎明总是会成为张曼玉的合作伙伴,也许是《甜蜜蜜》中的默契吧。现在倒是有一点点明白,也许黎明那带有点儿稚气的眼神,和张曼玉表现出的成熟沧桑不正是都市故事最好的搭配吗?可惜的是,从《甜蜜蜜》到《一见钟情》,我都觉得是张曼玉在带着黎明演,她的风采太过夺目,令人目不转睛。相比之下,黎明的演技就欠火候。”

  “我喜爱张曼玉,是因为她的表演能带给我最真实的感动。别忘记在喧嚣的都市浮尘里,为自己找寻能让自己感动的东西,一部影片、一杯咖啡、一个笑容、一个动作,或者,如果命运之神特别迁眷你的话,一段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被誉为新一代“银幕情侣”继成功合作《甜蜜蜜》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新千年电影人首推的经典爱情巨片之一,张曼玉和黎明的两次银幕之恋为她带来一大批年青的观众。

  在《一见钟情》问世之时,张曼玉已经结婚。婚姻带给她的幸福和她因自身所显示的成熟魅力透过影片散发出来,不仅艳光不减当年,而且眉宇舒展,双眸清澈,同黎明简直是一对经典的银幕情侣。



在张曼玉所有的电影作品中,《花样年华》应该是她留给内地观众印象最深也是最新的一部电影。

  《花样年华》诉说了“过去时代”发生的一段错爱故事:

  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梁朝伟饰演)和太太搬进一栋唐楼,和苏丽珍(张曼玉饰  
演)夫妇成为邻居。两人在配偶出门工作时闲聊,竟发现周太太和陈先生已勾搭成奸。

  不久,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受伤害的人开始坐在一起商讨自己究竟该怎么办……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两人在交往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但是,两人老觉得“我们应该跟他们(周太太和陈先生)不一样”,于是就有了约会、纠缠、克制、躲避、思恋、孤独、痛苦、逃离……

  周慕云去了新加坡多年后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居已不知所踪,房子里住的是一个自己带着儿子过的太太。周慕云带着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从此永远错过了心中最爱:那个太太正是属于他心底秘密的那个女人,而女人的儿子则是那个秘密中的秘密。

  周慕云把秘密埋藏在吴哥窟的小石洞中,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访后,小石洞中的泥土上新绿萌芽……

  这是王家卫和张曼玉第四次合作的又一部个性独具的电影。电影中的外遇和抓奸,道德与对错,并非王家卫想表达的重点,他想表达的是,人有各种可能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事情的这一边跑到对立的另一边。

  《花样年华》故事的精神内核依然与王家卫以往影片中传递出的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一脉相承。因为故事挪到了60年代的香港,这份寂寞与无奈就多了一缕岁月久陈的熏香。在轻柔舒缓的慢三步音乐声中,电影就像一部老片子缓缓拉开了大幕,乍入眼帘的是张曼玉玲珑的腰身与千变万化的旗袍,她袅娜行走如彩翼斑斓的蝴蝶,同样的细小脆弱,从头到尾,这位心境复杂的少妇始终保持着她的美丽与从容。

  影片中,张曼玉和梁朝伟的演出非常成功。他们所表现的困惑、迷茫、逃避、失落和无奈的精神状态确实让我们领会到了60年代香港的道德传统对于中年一代的束缚和桎梏。这一文化氛围也就注定了张梁二人悲凉、无奈、痛苦的结局。张曼玉的内心世界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情,但是当现实真的降临到她身上的时候,她却显得仓皇失措,六神无主,反而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了。可以说,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道德、贞操、传统重于她的生命,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爱莫能助。

  丰富的身体语言

  王家卫请张曼玉演苏丽珍,是因为张曼玉有很丰富的身体语言。

  “十年前我找张曼玉拍戏的时候她是香港小姐。”王家卫说:“她刚刚开始拍戏,而我是第一次当导演。每个人都说她很漂亮,但不会演戏。可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她作为演员的条件是很突出的。她的身体语言是很丰富的,这就是她最大的长处。所以我就跟她说,你应该发挥你的长处,就这么简单。”

  有记者这样问王家卫:“我们在《花样年华》里可以看到张曼玉的台词并不多,而手的出现次数倒很多,手好像成了第三个主演。”

  对此王家卫认为,对白对张曼玉和梁朝伟来说是多余的——张曼玉的身体充满了语言,而梁朝伟的眼睛有着万种风情。所以,《花样年华》是一部“看”的电影,他们的眼神和身体可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个设想是正确的。”

  作为导演,王家卫最大的长处就是擅于发现演员身上的优势和特别的感觉,然后将它表现出来。

  对此张曼玉最有体会:“王家卫很会捕捉我身上的东西。几次跟他合作,我感觉都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他常说我这个人很复杂,所以他很想找我演一些复杂的角色。虽然我未必认同他口中的我,因为我们相处的时间有限,他根本不能了解我的所有面,但至少他看到的那一小部分是真的张曼玉。我有很脆弱的一面,但其实我也有强的一面,不过暂时在电影里没有浮现出来。到现在,我跟王家卫拍过的几部戏里,他都是捕捉我弱的一面。”

  张曼玉在电影中的表现很传神,一举手一投足都韵味非常,对此,张曼玉谦虚地说:“演那个角色本来很难,但王家卫导演给了我很多时间。戏拍了十五个月,我累坏了,又生气、又失落、又伤心,好想念我的朋友,真不想干了。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角色的心情。我想大概过了九个月我才开始完全融入,到影片结束时,我已经变成了角色中的人,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她的内心生发出来的。感觉到穿着旗袍的紧得令人动弹不得的局限。理解了她们为何会收起自己,而不敢表达出来。”张曼玉说:“是我用我的身体去感受那个女人。可能因为我穿着旗袍,从而使自己说话的声音、手指的活动、坐立的姿势等都跟平常有明显分别,而我可输入的就是这些有形的东西,情感的输入反而不多。这部戏如果是三个月拍完肯定不行,但我们拍了那么长时间,慢工出细活吧。我对自己在《花样年华》中的表现还是满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21: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  对于张曼玉来说,拍摄《花样年华》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适应王家卫的工作方式——毕竟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合作了。因为王家卫拍电影是没有剧本的,张曼玉每天来到片场都不知要拍什么。对此她一开始十分痛苦,每天都要问导演她演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我是谁?我该怎么演?”

  王家卫的捉摸不定使张曼玉在掌握导演的拍摄手法方面疑虑重重,每次开工都无法把握  
导演的戏中取向,所以天天都要问“为什么”,因此被梁朝伟取笑为“问题少女”。后来梁朝伟建议她不要想太多,因为要从导演那儿寻找自己的角色是很困难的事,想得太多只会让自己更加迷惘。张曼玉后来也认识到:王家卫电影的独特之处就是现场即编即演,这也使她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她干脆也就不再多问了。

  “到后来我就再没有问了,因为问了都是白问。”张曼玉说:“即使王家卫给你一个答案,那也不是真实的,因为连他自己都不能肯定。而且他导戏是很在乎演员本身的,他还会翻看过去拍过的片子,或者去现场看过布景才会被激发。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但我信任他,相信他会把那片段剪得很好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张曼玉开始自己揣摩人物,并把她对人物的感觉跟王家卫讨论,然后一起塑造出角色来。每天,王家卫和她在现场现编现排,但每天又会把昨天的想法推翻。张曼玉以这种方式参与着《花样年华》的部分编剧工作。

  有记者问张曼玉:“是不是每次到了场地,他要求你怎么做,你都可以达到他的要求?”

  张曼玉回答说:“都会做得不理想的。有时会觉得:如果我一早就有心理准备,我的表现会好些。但其实即兴地演反而会更有魔力。作为演员能通过思考把自己的想象加上去,这样算创造性表达。演员能有space去create的话,就是最理想的了。”

  《花样年华》前后拍了15个月。那是很长的一段时间。用王家卫自己的比喻来说,这就像吃饭一样,起初只来了两个客人,后来客人越来越多,饭就越吃越久。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反复的过程,这对演员当然是考验,可王家卫却说:“很多演员想跟我合作,其实是他们对我拍片的方法比对我所拍的电影还要有兴趣。”

  王家卫在《旺角卡门》中让张曼玉开了窍,十年后再拍王家卫的戏,张曼玉有什么新感觉呢?

  “我觉得很有安全感。因为我知道他不会把我拍得差劲的,而且他是惟一能掌握到我最好一面的导演。王家卫是特别敏感的,他能看到其他导演看不到的地方,永远把我最好的一面拍出来。他不怕花钱花时间,总之要找到你最好的一面为止。他重拍又重拍都是为了我,因为我演得不够好,角色不够连贯,所以我没有再怪他。”张曼玉对现在的王家卫已有新感觉:“拍他的戏很无奈,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下一步会怎样走,根本无法准备。不过,每次看完剪片,我都会有意外惊喜,很开心。”

  王家卫的工作方式尽管让张曼玉既受益又受折磨,但他的艺德也让她产生了敬佩之情。

 《花样年华》在曼谷取景时非常辛苦。王家卫病倒了,住院数天,还没完全康复就必须出院复拍。在半边身体不能动的情况下,王家卫仍然全神贯注地拍片,张曼玉看了深受感动。以前她只觉得王家卫是个高大的爱戴墨镜的“酷哥”,拍片永远是在当天化妆时才让你拿到剧本,没想到“酷哥”也有“崩溃”的时候。虽受肉体煎熬,但他的坚强不减。张曼玉坦承:在看过导演王家卫拍片拍到“崩溃”之后,她对他更加敬重,有了自己想当导演的信念。

  在15个月的拍摄期间,连王家卫自己都不知道最后一个镜头是什么。他的拍片方式就是边拍边发展,先定下起点,最难的就是找到终点。王家卫经常会问张曼玉:如果你遇到影片中这种情形时,你会怎样表现?张曼玉说:我会哭。王家卫二话不说,就照她的意思去拍一场哭戏,连机器要怎么放他都会问张曼玉。《花样年华》到最后才决定整个故事在张曼玉独自哭泣的镜头中落幕。王家卫要求张曼玉以一个呆滞的表情,眼泪却不断滴下来的方式诠释伤心的感觉。在现实中,她最伤心的时候便是这种样子。结果张曼玉一次便OK,拍出来的效果极为理想。这些让张曼玉觉得王家卫很理解她、认同她,就像好朋友,使她信心倍增。

  对于故事的结局,张曼玉认为“不伤感”。但是没有结局的爱是美丽的,它往往是人临终前最留恋的东西。



 十几年前,梁朝伟和张曼玉因合作拍摄《新扎师兄》而结缘,这次再度聚首《花样年华》后,一人成了戛纳影帝,一位已是柏林影后。在此之前,两人都曾拍过王家卫的戏,但演对手戏还是第一次。这一次,这对老朋友终于有机会可以叙叙旧了。

  和以前比较,梁朝伟觉得张曼玉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瘦了很多。以前她的脸是圆圆的——有一次,梁朝伟故意拿《新扎师兄》录影带给张曼玉看,吓得她自己叫了起来:那是我吗  


  梁朝伟十年前就有预感,认为张曼玉一定会成大器。因为当年拍《新扎师兄》时有场吻戏,张曼玉吻得全身发抖,让他非常有感觉。而张曼玉则笑着说自己发抖是因为害怕,不是因为有感觉。因为梁朝伟当时自我感觉良好,自认演技不怎么样的张曼玉根本不敢和他讲话。

  “第一次与张曼玉合作时我已预感到她会是个非常好的演员。”梁朝伟说:“这次在《花样年华》中我发现她越来越专业。她不会为自己想太多,反而尽量为别人着想。当时有些戏我演不好,她不但不觉得会拖累自己,反而在一旁鼓励我。这样很难得,大家合作蛮愉快。我们在工作上是好拍档,但现实当中很难讲。”

  “和梁朝伟合作拍片,你会不会对他产生过电的感觉?”香港有记者这样问张曼玉。

  张曼玉说:“我和伟仔一起拍戏很多年了,大家之间有了很好的默契,演起戏来不用说会更容易出感觉。但我们只是好朋友。你想想,我在十八九岁就与伟仔合作,那时都感觉没什么,何况到现在这个年纪了。我每次拍片,男主角都不一样,但我每次都能与我的‘对手’合得来。在拍戏过程中我们会聊天、沟通。如果男女主角不合作,这电影怎么拍呀?”

  由于张曼玉和梁朝伟这次在电影里“爱得非常压抑”,因此有记者问两位巨星在现实生活里有没有“爱在心里口难开”的经验?张曼玉说:她是个不会藏感情的人,所以碰到喜欢的人一定会大声说爱。梁朝伟则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年级时,他暗恋班上一个女同学。当时他为了接近这个女生,还会拉妹妹去跳橡皮筋。不过一见到这个女生,他就要回家睡觉,因为光闻到她的气味,他就已经小鹿乱撞地受不了。

  有人问张曼玉:你拍过《阮玲玉》和《花样年华》,同样是过去的女子,哪种情怀较难掌握?

  她回答:《阮玲玉》和《花样年华》虽然同样演绎过去年代的女子,不过阮玲玉真有其人,不能单靠想像完成,必须有一定规范去演戏。因此,就算能参照以往阮玲玉的影片去模仿人物,其动态神情也会要求神似。《花样年华》的苏丽珍虽不属于这个时代,但可以随意塑造,弹性较大。许多时候演戏,穿起戏服、完成化妆就可以投入一半,而另一半就靠想像和演技发挥了。

  那么,苏丽珍的性格与张曼玉是否相似?对此,张曼玉认为:角色总与自己有相似之处,不过只是一部分而已。苏丽珍的内敛与害羞与她最相似。

  说到《花样年华》在自己电影生涯中占据的位置,张曼玉说:“它很重要。应该是我戏路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发觉自己原来也可以演这种很有‘内心气’的女性。”
一起拍戏多年,张曼玉与梁朝伟已成默契搭档.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山东001在线 ( ICP11027147 )

GMT+8, 2024-4-28 03:18 , Processed in 0.0741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