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001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43|回复: 0

银屑病治疗那些事儿:从古代偏方到精准靶向抗炎的时代更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5-8-26 13: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知道吗?银屑病或许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最久的皮肤病之一,早在公元前,它便已在人类历史中留下踪迹。在古代,受限于医学认知,银屑病常被蒙上误解的面纱——古希腊人将它归为“lepra”(当时对皮肤病的泛称)的一种,就此与麻风病缠上了混淆的枷锁。

而这样的混淆,在西方世界延续了相当漫长的岁月。这对银屑病患者而言,无疑是场深重的不公:麻风病因高度传染性,患者常被强行送入隔离房舱,彻底被正常社会排挤在外,被错归为同类的银屑病患者,自然也逃不开同样的厄运。他们被迫穿上辨识度极高的特殊服装,仿佛行走的“隔离标签”,既不被允许与健康人接触,连同桌用餐这样最基本的日常,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007.png

直到1714年,这层持续许久的认知迷雾才被拨开——被誉为英国皮肤病学之父的丹尼尔・特纳医生,成功将银屑病与麻风病从医学层面清晰区分。不仅如此,他还尝试用含氯化氨基汞的软膏治疗银屑病,为这一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而在银屑病的局部治疗领域,这种以氯化氨基汞为基础的软膏影响力深远,从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始终在临床治疗中被推荐使用。

时间来到 19 世纪,医学探索持续向前。1837年至1902年间,费迪南德将硫磺与水杨酸调配成软膏用于临床,以去除鳞屑。更值得一题的是,水杨酸与尿素至今仍被用于银屑病患者,以促进抗炎药物在病变中的渗透,为后续治疗的起效筑牢基础。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029.png

20世纪中叶,银屑病治疗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个分水岭。随着糖皮质激素与煤焦油的临床广泛应用,这一疾病的治疗正式迈入现代药理学时代。其中,强效外用激素凭借能快速抑制炎症、缓解症状的突出优势,在此后数十年里稳稳占据着主流一线用药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它的副作用也同样显而易见: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耐药现象和停药后反跳症状,这些问题让它始终无法实现长期安全使用。

而在光疗领域的探索则更早开启。1895年,尼尔斯・芬森(1860-1904)尝试用弧光灯治疗寻常狼疮病变,正是这一实践,将人工光疗的概念引入了医学领域,为后续银屑病等皮肤病的光疗应用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038.png

进入20世纪60年代,维A酸类药物率先在痤疮与角化异常性疾病的治疗中崭露头角。12年后,异维A酸首次被尝试用于银屑病治疗,后续其衍生物阿维A酯与阿维A也相继投入临床使用——如今,这两种药物已成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首选治疗药物,在应对这一棘手病症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医学探索中常有意外的收获。1985年,一则特殊的病例引发了学界关注:一名因骨质疏松症接受高剂量维生素D3全身治疗的患者,其银屑病症状竟随之得到明显改善。尽管截至目前,维生素 D3 对银屑病产生治疗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但这一发现却为治疗路径的拓展点亮了方向。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作为局部治疗药物被正式引入临床;如今,卡泊三醇和倍他米松组成的复方制剂,已在银屑病局部治疗中被广泛推荐使用,成为临床应对局部症状的得力选择。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533.png

而在我国古代,中医应对银屑病则秉持着“内外兼治”的理念,疗法丰富且自成体系。治疗中既重局部调理,也重整体调护,涵盖了草药外敷、内服汤剂、针灸疗法、更兼顾饮食调养与情志疏导。在药物使用上,常将雄黄、硫磺等矿物药与苦参、白鲜皮等草本药巧妙配伍,制成膏剂外敷以攻邪;同时辅以对症的汤剂内服,从内里调和气血。。外治疗法也颇具特色,针灸、艾灸、拔罐等手段被灵活运用——通过刺激经络,疏通气血,让淤滞的气机得以畅行,进而缓解皮肤不适,在漫长的岁月里为患者减轻着苦楚。

21世纪,迎来生物制剂与精准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银屑病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它不再被简单归为表层的皮肤问题,而是被明确界定为一种由免疫系统紊乱驱动的系统性炎症疾病。其核心发病机制也随之被层层揭开:主要是IL-23/Th17炎症轴通路的异常活化,这一异常会促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等关键炎症因子过量分泌,进而驱动皮肤细胞过度增生、诱发炎症反应。这一根本性的认知突破,直接催生了银屑病治疗史上最具颠覆性的革命——精准靶向治疗。

一、生物制剂
这类靶向药物像“生物导弹”,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成,能够精确地结合并中和上述特定的炎症因子或它们的受体,从源头切断疾病的核心通路。

1、TNF-α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是首批在临床 “亮相” 的靶向药物”,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靶向治疗先河
2、IL-12/23抑制剂(如乌司奴单抗):则瞄准更上游的调控因子,从更靠前的环节介入疾病调控
3、IL-17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直击核心炎症因子,实现快速强效清除皮损。
4、IL-23抑制剂(如古塞奇尤单抗、瑞莎珠单抗):作用于最上游的“司令官”,不仅疗效稳固,还能实现长久维持,让患者的缓解期得以延长。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542.png

二、小分子靶向口服药物
除了生物制剂,口服靶向药物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便利选择。如PDE4抑制剂(阿普米司特)和TYK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它们无需注射,通过口服即可精准调控细胞内的炎症信号通路,以更便捷的给药方式,为银屑病治疗增添了灵活的靶向选择。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600.png


三、小分子靶向外用药物
在银屑病局部靶向治疗领域,我国也展现出亮眼的创新成果。201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非激素小分子靶向外用药物——本维莫德乳膏(欣比克)成功上市,作为新一代芳香烃受体调节剂,它有着明确的靶向作用机制:通过靶向调节芳香烃受体,作用于多个银屑病致病环节,也是目前唯一用于银屑病靶向治疗的外用药物。

我国开展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更直观印证了它的优势:与一线治疗药物卡泊三醇相比,本维莫德的治愈率更高。且其仅针对皮肤局部发挥作用,不存在与治疗相关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仅有一过性局部刺激等轻微不良反应。长期观察研究进一步显示,使用本维莫德乳膏后,患者从治愈到复发的缓解期中位数约为36周(即9个月),近半数患者甚至可实现更长时间的缓解,这一数据远高于卡泊三醇的1.5个月的缓解期,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更持久的安心。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606.png

从古代带着朴素猜想的偏方,到如今精准到分子层面的靶向治疗,银屑病的治疗之路,藏着太多医学探索的艰辛与执着。虽说目前尚未能实现彻底根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承受 —— 通过科学规范的用药、长期细致的病情管理,再加上医生结合患者的基因特征、病情轻重与生活习惯量身定制的精准方案,完全能够实现临床治愈,让病情进入长期缓解的安稳状态。这条跨越千年的抗争之路,早已证明人类与银屑病的相处,正朝着更从容的方向稳步前行。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826110552.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山东001在线 ( ICP11027147 )

GMT+8, 2025-9-6 06:07 , Processed in 0.04495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